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导弹场坪发射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在预先设置的地面发射阵地上进行的导弹发射。按发射方式,分为场坪热发射和场坪冷发射。地面发射场坪和有关设施多采用预先构筑或临时构筑。发射场坪上设有导弹发射点位和瞄准点位,并有良好的隐蔽和可通行道路。陆基战役战术导弹和有机动能力的战略导弹,多采用有发射场坪的地面发射阵地进行发射。场坪发射便于组织实施,但容易暴露,防护能力差。

发射场坪伪装发射场坪是常规导弹发射阵地的主要样式之一,它是预先经过选定测量并平整好的一块场地,供导弹发射的场所。发射场坪是重要军事目标,平时是侦察的重点,战时则是打击的主要对象。在现代战争中,发现即意味着摧毁。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必须搞好场坪的伪装, 提高导弹发射前的生存能力,确保常规导弹部队的战斗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高新技术在侦察监视领域的运用 ,使侦察监视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现代侦察装备不但被部署在地面 、海上 、水下 、空中 ,而且还部署在太空;探测方式不但有可见光的 , 还有微波、红外、激光和声学等。利用这些高性能的侦察监视系统可进行全天时、全天候 、宽频谱、大空域甚至是覆盖全球的侦察与监视,从而在战时和和平时期都可迅速、准确 、全面的掌握对方情况。平时,对我场坪构成威胁的主要是敌方的卫星侦察,战时还要考虑敌航空侦察和地面侦察。只有正确估计对方的侦察手段和能力 ,并以此实施伪装,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天然伪装就是充分利用地形、地物、能见度不良的天候条件( 雾 、雨 、风 、雪等)来隐蔽目标或降低目标的显著性。天然伪装主要用于对付光学侦察,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对付红外侦察、激光侦察和雷达侦察。其主要原理在于: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微波是沿直线传播的,陡峭的崖壁、高山、谷地、土坝、沟渠、森林等地形、地物都可造成传播死角 ,从而使目标得到较好隐蔽。雨、雾、雪等不良气侯都能妨碍光学侦察,暴雨、浓雾、大雪能减缩红外侦察、激光侦察和雷达侦察的探测距离。实施天然伪装时,应做到保持背景外表不发生任何破坏或不合理的改变,使目标在探测器中形成的斑点与背景的总体斑点图案吻合。

迷彩伪装是根据发射场坪背景斑点分布情况和光谱反射特征利用现有伪装涂料对场坪进行涂抹。目前使用的迷彩涂料主要有丙烯酸树脂、聚氨脂、过氯乙烯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醇酸树脂等等 。颜色单调的环境诸如沙漠、雪原、牧场、水网稻田等宜用单色或双色迷彩 ; 背景斑驳的地方如热带森林、丘陵、山区等宜根据环境的不同而采用深浅颜色交错配置、面积不同的三色或四色迷彩。

机动是对抗侦察监视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各国侦察卫星的研制和使用虽严加保密,但卫星上天以后必须沿轨道运行,这是无法保密的。借助观测仪器能测定卫星的外形、结构、大小,据此判断出卫星的种类、性能和用途。通过跟踪观测,可以得到卫星的轨道参数,从而精确地计算出卫星的过顶时间。当卫星经过场坪上空时,应停止工作,进行机动隐蔽,亦或进行错误的机动误导敌人。1

热发射和冷发射热发射,也称自力发射,是指导弹靠自身的发动机产生的推力离开发射装置的发射方式。其基本过程是:将导弹放置在发射台上,由发控系统点燃导弹发动机装药产生高温高压气体,形成向下的高速喷射流而产生向上的推力,当此推力超 过导弹起飞重量和阻力时,导弹飞离发射台。在此过程中,导弹发动机产生的燃气流由导流装置排导。热发射的主要优点:一是导弹发射的动力由主发动机产生,也就是所谓 的直接点火发射,技术非常成熟,发射可靠性高;二是发射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但热发射要排出大量高温高压的燃气流,燃气流核心区温度一般可达100 ℃以上,不仅对发射台及导流装置烧蚀严重,影响其使用寿命,且对周边环境也有特殊要求,如应避免引起火灾、灼伤人员等。此外,对处于封闭状态下的导弹(如地下井内的导弹 ),采用热发射时还需要解决排焰问题,因而往往使发射设施变得复杂并增加阵地建设的难度。

冷发射,也称外力发射或弹射,是指依靠外力将导弹弹出发射筒到达一定高度后,导弹自身的发动机点火继续飞行的发射方式。其基本过程是:首先点燃弹射动力装置装药并使燃烧、冷却后形成的大量燃气一蒸汽混合物进入发射筒压力腔蓄压,当作用于导弹底部尾罩 上的推力超过导弹起飞重量时,导弹起飞、加速并弹射出筒,至一定高度和速度时,发动机点火,导弹以自身的动力作程序飞行。冷发射的主要优点:一是导弹在发动机点火前便获得了一定的初速度;二是导弹装在发射筒内,能改善贮存条件;三是不需考虑燃气流对发射装置的烧蚀、冲
刷问题和导流、排焰、燃气流处理等问题,因而对发射设施及周围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冷发射的缺点:一是必须具有发射筒,弹射动力装置、承受并传递弹射力的尾罩以及防止弹射用气体泄漏的密封装置等构件,因而发射设施结构复杂、质量较大;二是导弹被弹射出筒后还存在导弹入水 (叶潜地导弹而言) 、尾罩分离、发动机空中点火等动作,环节多,对可靠性要求更加严格。2

无依托野外发射技术美国和苏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展陆基洲际导弹的无依托野外发射技术,这是指战略导弹发射车可在无路或泥泞、松软土壤及沙漠等地区活动,在非预定地点发射。发射场不需要预先准备,发射车在机动过程中可随时停车发射。这种发射技术有利于隐蔽待机,可在复杂地形或狭小场地实施快速发射。这需要解决导弹系统的定位、定向和方位瞄准,使用一体化发射车,简化保障设施,以及解决发射场坪承载问题。前苏联/俄罗斯先后发展了SS-20、SS-25和SS-27白杨M等数种型号的陆基机动弹道导弹,均可在野外丛林、荒原等复杂地形上进行无依托野外发射。美国侏儒固体洲际弹也不需要预设发射阵地,可以在发射以前快速定位,随时发射。

东风-31/31A导弹起竖后,发射筒的底座直接坐于地面,水平度通过发射筒尾部的四位液压支柱来调整,导弹通过发射药产生燃气动力弹出发射筒,其几十吨的后坐力通过底座完全传递到发射场坪的地面上,如果发射阵地的地面强度较低,容易导致导弹发射姿态不稳,增大射击误差,甚至引发导弹车倾覆,所以东风-31A导弹没有在野外松软土壤地带机动发射的能力。

要实现弹道导弹野外随机发射,必须使用的悬垂发射筒和可延伸底座技术。在无准备阵地发射时,地面承压能力较低,一般只有0.5兆帕以下,战略导弹多用冷发射方式,导弹被弹出瞬间对地面的负荷很大,高达几十至几百吨,所以导弹需要一个可延伸的底部,其主要目的是将发射后坐力均匀缓释的传递到地面,由固定筒和滑动延伸筒组成,固定筒与发射筒相连,延伸筒由橡胶制成,套在固定筒上。导弹起竖后,通过机构将延伸筒放到地面,导弹发射后,在燃气作用下,延伸筒膨胀变形(相当于汽车气囊的原理,燃气冲压膨胀形成一个保护气囊,来平衡导弹发射带来巨大冲击力),导弹发射的后坐力便通过延伸筒缓冲,逐渐释放传到地面,使发射车只承受很小一部分后坐力。同时延伸筒能随地面的下陷变形而向下自适应延伸,保证后坐力不影响导弹发射,从而能够大幅降低对发射场坪的强度要求。这是野外机动发射的核心技术之一。

这种自适应发射技术也应用的我国火箭军刚刚服役的新一代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上面,尽管这种导弹还高度保密,但是个别网络图片显示,东风-41导弹采用了16X16的重型一体化越野发射车,与俄罗斯的“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很相似。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