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普陀南星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普陀南星,中药名。为天南星科植物普陀南星Arisaema ringens(Thunb.)Schott [Arum ringens Thunb.]的块茎。普陀南星分布于江苏、浙江、台湾等地。具有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之功效。常用于痰湿咳嗽,风痰眩晕,中风,口眼㖞斜,破伤风,痈疮肿毒。

入药部位块茎。

性味味苦、辛,性温。

归经归肺、肝经。

功效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

主治用于痰湿咳嗽,风痰眩晕,中风,口眼㖞斜,破伤风,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需经炮制后用)。外用:适量,醋磨涂;或研粉醋调敷。

使用注意阴虚燥咳及孕妇禁服。

采集加工夏季采挖,去掉残茎、须根及外皮,洗净,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普陀南星又名开口南星。多年生草本。块茎扁球形,具小球茎。鳞片叶向上渐狭,内面的长约12cm。叶2或1,叶柄长15-30cm,粗7-8mm,下部1/3具鞘,鞘管状,口部截形;叶片3全裂,裂片无柄或具短柄,中裂片宽椭圆形,长16-23cm,侧裂片偏斜,长圆形或椭圆形,长15-18cm,宽均在10cm以上,先端渐尖,具长1-1.5cm的锥状突尖,侧脉脉距约1cm,集合脉距边缘5mm。花序柄短于叶柄,佛焰苞管部绿色,宽倒圆锥形,长3.6-4cm,上部粗1.8-2cm,喉部多少具宽耳,耳内面深紫色,外卷;檐部下弯成盔状,前檐具卵形唇片,下垂,先端外弯。肉穗花序单性,雄花序无柄,圆柱形,长约1.5cm,粗约8mm,雄花螺旋状排列,花药2,具短柄,2室,药室短卵圆形,顶孔横裂;雌花序球形,长、宽约1.5cm,子房卵圆形,顶部渐狭;各附属器棒状或长圆锥状,长3.5-4.5cm,先端钝,基部增粗至0.9-l.2cm,具长5-10mm的柄,向上渐狭,上部粗6-9mm。花期4月。

生长环境生于林下阴湿处。分布于江苏、浙江、台湾等地。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徐晶 -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 辽宁中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