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绒毛粉背蕨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绒毛粉背蕨,中药名。为中国蕨科植物绒毛薄鳞蕨Leptolepidium subvillosum(Hook.)Hsing et S.K.Wu[Cheilanthes subvillosa Hook.;Aleuritopteris subvillosa(Hook.)Ching]的全草。绒毛粉背蕨分布于西南及西藏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之功效。常用于湿热黄疸,咽喉肿痛,泄泻,痢疾,小便涩痛。

入药部位全草。

性味味微苦,性凉。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用于湿热黄疸,咽喉肿痛,泄泻,痢疾,小便涩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相关配伍1、痢疾、肠炎、肝炎、咽喉炎、泌尿系炎症:绒毛粉背蕨9-15克,煎服。

2、风湿、跌打肿痛:“绒毛粉背蕨9-15克,煎服。(1-2方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采集加工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形态特征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20-40cm。根茎短,直立,密被深棕色、半透明、卵状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6-15cm,深棕色,具光泽,基部疏生与根茎上相同的鳞片,腹面有秕糠状毛;叶片纸质,背面无粉,狭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2-25cm,宽3-6cm,基部心形,尖端渐尖,二至三回羽状分裂;羽片7-9对,近对生,无柄,下部羽片较大,三角形或宽卵形,长3-4cm,宽1.5-2.5cm,羽状或二回羽状分裂;二回羽片三角形,先端急尖或钝,基部下侧1片最大,常为羽状分裂,中部以上羽片狭卵形至卵形;沿羽轴及裂片主脉背面有黄棕色卷曲的节状毛;叶脉羽状,分离。孢子囊群生于叶边的小脉先端,成熟后靠接;囊群盖膜质,灰白色,连续或中断,边缘有波状缺刻或全缘。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1600-3900m的草地、山坡林下或石缝中。分布于西南及西藏等地。

相关论述《中国药用孢子植物》:“清热解毒,消炎利尿,活络止痛。治肝炎,咽喉炎,痢疾,肠炎,尿路感染,跌打肿痛,风湿等。”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辛宁 - 教授, - 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