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奴龙胆,中药名。为龙胆科龙胆属植物乌奴龙胆Gentiana urnula H.Smith的全草。植物乌奴龙胆,分布于我国西藏、青海西南部。具有清热解毒,止泻之功效。主治流感发烧,咽喉肿痛,黄疸,热性腹泻。
入药部位全草。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入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止泻。
主治流感发烧,咽喉肿痛,黄疸,热性腹泻。
相关配伍1、治热泻,茜草、查干泵嘎、乌奴龙胆各等量。制成煮散剂,每次3-5g,每日1-2次,水煎服。(《后续医典》三味乌奴龙胆汤)
2、治协日性热,血热,乌奴龙胆、冰片各5g,天竹黄、红花各10g,制成散剂。每次3-5g。每日1-2次,白开水送服。(《内蒙古中草药》四味乌奴龙胆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
炮制一、采集加工7-9月采集,晒干。
二、炮制方法除净杂质。
鉴别药材性状本品皱缩成团,矮小。根细弱,卷曲,黄白色至黄褐色,质脆。茎下部有2-3对对生鳞片状叶,上部叶密集呈覆瓦状排列,完整叶片扇形,端截形。花皱缩呈纺锤形,萼筒漏斗状,淡黄色、淡蓝色或具深蓝色条纹。花冠筒部黄白色至黄褐色,上部深蓝色,裂片和褶近等长,雄蕊5。种子多数,黑褐色,长圆状卵形,长3-5mm,表面具海绵状网纹。气微,味苦。全草以新鲜、茎叶多而质嫩者为佳。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4-6厘米,具发达的匍匐茎。须根多数,略肉质,淡黄色。枝多数,稀疏丛生,直立,极低矮,节间短缩。叶密集,覆瓦状排列,基部为黑褐色残叶,中部为黄褐色枯叶,上部为绿色或带淡紫色的新鲜叶,扇状截形,长7-13毫米,宽5-10毫米,先端截形,中央凹陷,基部渐狭,边缘厚软骨质,平滑,中脉软骨质,在下面成脊状突起,平滑,叶柄白色膜质,光滑。花单生,稀2-3朵簇生枝顶。基部包围于上部叶丛中;无花梗;花萼筒膜质,裂片绿色或紫红色,叶状,与叶同形,但较小,长3-3.5毫米,宽5-6毫米,弯缺极窄,截形;花冠淡紫红色或淡蓝紫色,具深蓝灰色条纹,壶形或钟形,长2-3(4)厘米,裂片短,宽卵圆形,长2-2.5毫米,先端钝圆,全缘,褶整齐,形状多变化,截形或圆形。与裂片等长或长为裂片的一半,边缘具不整齐细齿;雄蕊着生于冠筒中下部,整齐,花丝线状钻形,长6-7.5毫米,花药矩圆形,长2.5-3毫米;子房披针形或线状椭圆形,长3-4毫米,先端渐尖,基部钝,柄长4-5毫米,花柱明显,线形,长9-11毫米,柱头小,2裂,裂片外反,三角形。蒴果外露,卵状披针形,长1.5-1.8厘米,先端急尖,基部钝,柄细瘦,长至4厘米;种子黑褐色,矩圆形,长2.3-2.5毫米,表面具蜂窝状网隙。花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生于高山砾石带、高山草甸、沙石山坡,海拔3900-5700米。
相关论述《西藏常用中草药》:“治流感发烧,咽喉肿痛,黄疸,热性腹泻。”
附注成分:含黄酮苷、鞣质、氨基酸、有机酸、甾醇、酚性物质。
12345678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彭亮 - 讲师 - 陕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