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岩乌头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岩乌头,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岩乌头Aconitum racemulosum Franch.的块根。分布于湖北西部,贵州北部,四川天全、南川,云南镇雄等地。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入药部位块根。

性味味辛、苦,性热,有毒。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主治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相关配伍1、治跌打损伤:岩乌头适量,磨酒或泡酒外搽。(《精编中草药图谱》)

2、治风湿痹痛:岩乌头2g,绣线菊20g,毛青冈20g,泡酒外搽。(《精编中草药图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g。

使用注意炮制后用。孕妇慎服。

炮制一、采集加工夏末秋初采挖块根,去掉苗叶及小根,洗净晒干。

二、炮制方法用清水浸漂7天,每日换水1-2次,待中心软透后切片,蒸2-3h,取出晒干。再用熟猪油拌和,炒透入药。

形态特征块根倒圆锥形,长2.3-3.6厘米,粗9-11毫米,或近圆柱形,长约7厘米,粗约5毫米。茎高40-65厘米,无毛,等距地生叶。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茎中部叶有短柄,无毛;叶片革质,五角形,有时圆菱形,长5.5-9厘米,宽8-10厘米,基部心形或浅心形,有时圆形,三深裂至距基部1.5-2厘米处,中央深裂片卵状菱形,长渐尖,边缘疏生三角形牙齿,叶脉多少隆起形成明显的脉网;叶柄长2.2-3厘米,圆柱形。茎上部叶变小,宽卵形或菱形,三裂稍超过中部,有时狭卵形,几不分裂。花序有1-6朵花,长2.2-3厘米;轴和花梗均无毛;花梗长约1厘米,稍向下弯曲;小苞片披针形至披针状线形,长3-8毫米,宽约1.5毫米,几无毛;萼片蓝色,上萼片圆筒状盔形或高盔形,高2.4-3.2厘米,中部粗5-10(-15)毫米,无毛,下缘稍凹,长1.5-2.4厘米,花瓣具长爪,无毛,瓣片大,唇长约6毫米,距长5-7毫米,向后弯曲;雄蕊无毛,花丝有2枚小齿或全缘;心皮3,无毛。蓇葖长1.6-1.8厘米;种子倒圆锥状三棱形,长约2毫米,只在一面生横膜翅。9-10月开花。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1600-2300m的山谷崖石上或林中。分布于湖北西部,贵州北部,四川天全、南川,云南镇雄等地。

性状鉴别母根圆锥形,长约2cm,直径约1cm;表面暗棕色,有横皱及纵沟。子根圆柱形,长2.5-3cm,直径约0.5cm;表面有细纵皱纹和须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罗容 - 副教授 -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