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血水草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血水草,中药名。为罂粟科植物血水草Eomecon chionantha Hance的全草。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止血之功效。常用于目赤肿痛,咽喉疼痛,口腔溃疡,疔疮肿毒,毒蛇咬伤,癣疮,湿疹,跌打损伤,腰痛,咳血。

别名黄水芋、金腰带、一口血、小号筒、小绿号筒、水黄连、鸡爪莲、斗篷草、马蹄草、小羊儿、血水芋、一滴血、一点血、土黄连

入药部位全草。

性味味苦,性寒,小毒。

归经归肝、肾经。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止血。

主治目赤肿痛,咽喉疼痛,口腔溃疡,疔疮肿毒,毒蛇咬伤,癣疮,湿疹,跌打损伤,腰痛,咳血。

相关配伍1、治口腔溃疡:血水草全草适量。捣烂,绞汁漱口。(《中国民族药志》)

2、治毒蛇咬伤:血水草适量。捣烂,兑淘米水外洗,外敷;亦可内服。(《中国民族药志》)

3、治内伤出血:血水草15g,蜈蚣藤根、两面针根各10-15g。泡酒内服,适量,每日2次。(《中国民族药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30g;或浸酒。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或晒干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采集加工秋季采集全草,晒干或鲜用。

形态特征血水草,又名黄水草、见血参、人血草、全血草、散血草、片莲、扒山虎、黄芋菜、雪花罂粟。多年生无毛草本,具红黄色液汁。根橙黄色,根茎匍匐。叶全部基生,叶片心形或心状肾形,稀心状箭形,长5-26厘米,宽5-20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耳垂,边缘呈波状,表面绿色,背面灰绿色,掌状脉5-7条,网脉细,明显;叶柄条形或狭条形,长10-30厘米,带蓝灰色,基部略扩大成狭鞘。花葶灰绿色略带紫红色,高20-40厘米,有3-5花,排列成聚伞状伞房花序;苞片和小苞片卵状披针形,长2-10毫米,先端渐尖,边缘薄膜质;花梗直立,长0.5-5厘米。花芽卵珠形,长约1厘米,先端渐尖;萼片长0.5-1厘米,无毛;花瓣倒卵形,长1-2.5厘米,宽0.7-1.8厘米,白色;花丝长5-7毫米,花药黄色,长约3毫米;子房卵形或狭卵形,长0.5-1厘米,无毛,花柱长3-5毫米,柱头2裂,下延于花柱上。蒴果狭椭圆形,长约2厘米,宽约0.5厘米,花柱延长达1厘米(果未成熟)。花期3-6月,果期6-10月。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700-2200m的山谷、溪边、林下阴湿肥沃地,常成片生长。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药理作用1、抗菌抑菌作用。

2、镇痛镇静作用。

3、毒性:肝毒性。

相关论述1、《贵州民间药物》:“清热解毒。治小儿癣疮。”

2、《江西草药》:“治毒蛇咬伤,全身瘙痒,流黄水,疮疖,无名肿毒,急性结膜炎。”

3、《湖南药物志》:“止血逐瘀,杀虫。”

4、《福建药物志》:“清热利湿,消肿解毒。主治支气管炎,疔疮疖肿,跌打损伤。”

5、《浙江药用植物志》:“治劳伤腰痛,肺结核咳血。”

6、《中国民族药志》:“祛腐生肌。用于咽喉肿痛,口腔溃疡,内伤出血。”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蒋林 - 教授 - 广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