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柑,中药名。为芸香科植物佛手Citrus medica L.var.sarcodactylis(Noot.)Swingle的果实。具有舒肝理气,和胃化痰之功效。用于肝气郁结之胁痛、胸闷,肝胃不和、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嗳气、恶心,久咳痰多。
入药部位果实。
性味辛、苦,温。
归经归肝、脾、肺经。
功效舒肝理气,和胃化痰。
主治用于肝气郁结之胁痛、胸闷,肝胃不和、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嗳气、恶心,久咳痰多。
相关配伍1、治食欲不振:佛手、枳壳、生姜各3g,黄连0.9g。水煎服,每日1剂。
2、治肝胃气痛:鲜佛手12-15g,开水冲泡,代茶饮。或佛手、延胡索各6g,水煎服。
3、治湿痰咳嗽:佛手、姜半夏各6g,砂糖等分。水煎服。(1-3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泡茶饮。
使用注意阴虚有火、无气滞者慎服。
炮制一、采集加工栽培4-5年开花结果,分批采收,多于晚秋果皮由绿变浅黄绿色时,用剪刀剪下,选晴天,将果实顺切成4-7mm的薄片,晒干或烘干。
二、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或喷淋清水,稍润,切碎,晒干。
形态特征佛手柑,常绿小乔木或灌木。老枝灰绿色,幼枝略带紫红色,有短而硬的刺。单叶互生;叶柄短,长3-6mm,无翼叶,无关节;叶片革质,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5-16cm,宽2.5-7cm,先端钝,有时微凹,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边缘有浅波状钝锯齿。花单生,簇生或为总状花序;花萼杯状,5浅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内面白色,外面紫色;雄蕊多数;子房椭圆形,上部窄尖。柑果卵形或长圆形,先端分裂如拳状,或张开似指尖,其裂数代表心皮数,表面橙黄色,粗糙,果肉淡黄色。种子数颗,卵形,先端尖,有时不完全发育。花期4-5月,果熟期10-12月。
生长环境生于热带、亚热带。我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有栽培。
药材性状果实卵形或长圆形,先端裂瓣如拳或指状,常皱缩或卷曲。外表面橙黄色、黄绿色或棕绿色,密布凹陷的窝点,有时可见细皱纹。内表面类白色,散有黄色点状或纵横交错的维管束。质硬而脆,受潮后柔软。气芳香,果皮外部味辛微辣,内部味甘而后苦。以皮黄肉白、香气浓郁者为佳。
(1)川佛手片,片小质厚,不平整。长4-6cm,宽约3cm,厚约3mm。绿边白瓤,稍有黄色花纹。质较坚,易折断。气清香,味甜微苦。
(2)广佛手片,片大质薄,多抽皱。长6-10cm,宽3-6cm,厚1-2mm。黄边白瓢,花纹明显,质较柔。气味较淡薄。
药理作用1、平喘作用。
2、对胃、肠平滑肌作用。
3、对中枢的抑制作用
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5、抗炎作用。
相关论述1、《纲目》:“煮酒饮,治痰气咳嗽。煎汤,治心下气痛。”
2、《本草逢原》:“专破滞气。治痢下后重。”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蒋林 - 教授 - 广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