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掌参,中药名。为兰科植物手参 Gymnadenia conopsea(L.) R. Br.或粗脉手参Gymnadenia crassinervis Finet的块茎。手参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西藏等地;粗脉手参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具有止咳平喘,益肾健脾,理气和血,止痛之功效。用于肺虚咳喘,虚劳消瘦,神经衰弱,肾虚腰腿酸软,阳痿,滑精,尿频,慢性肝炎,久泻,失血,带下,乳少,跌打损伤。
入药部位块茎。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肺、脾、胃经。
功效止咳平喘,益肾健脾,理气和血,止痛。
主治用于肺虚咳喘,虚劳消瘦,神经衰弱,肾虚腰腿酸软,阳痿,滑精,尿频,慢性肝炎,久泻,失血,带下,乳少,跌打损伤。
相关配伍1、治咳嗽气喘:手儿参60g,百合、大枣各120g。水煎,饭前服,每次半茶杯。(《陕西中草药》)
2、治肺虚咳喘:手掌参9g,天冬、麦冬各6g,五味子4.5g,桑白皮、百部各3g。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
3、治血虚少乳:手掌参9g,当归15g,黄芪30g,通草、漏芦各6g,玉竹9g。猪蹄汤煎服。(《内蒙古中草药》)
4、治跌打损伤,瘀血疼痛:手掌参、上当归、藁本各9g,鹿蹄草、一只蒿各15g,红花3g。水煎服。(《新疆中草药》)
5、治布鲁菌病:佛手参、苦参、地丁等量。每日2次,每次9g,水煎服。(内蒙古《中医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或浸酒。
使用注意表邪未解者慎服。
炮制采集加工春、秋季采挖,洗净,用沸水烫后晒干。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形态特性手参植株高20-60厘米。块茎椭圆形,长1-3.5厘米,肉质,下部掌状分裂,裂片细长。茎直立,圆柱形,基部具2-3枚筒状鞘,其上具4-5枚叶,上部具1至数枚苞片状小叶。叶片线状披针形、狭长圆形或带形,长5.5-15厘米,宽1-2(-2.5)厘米,先端渐尖或稍钝,基部收狭成抱茎的鞘。总状花序具多数密生的花,圆柱形,长5.5-15厘米;花苞片披针形,直立伸展,先端长渐尖成尾状,长于或等长于花;子房纺锤形,顶部稍弧曲,连花梗长约8毫米;花粉红色,罕为粉白色;中萼片宽椭圆形或宽卵状椭圆形,长3.5-5毫米,宽3-4毫米,先端急尖,略呈兜状,具3脉;侧萼片斜卵形,反折,边缘向外卷,较中萼片稍长或几等长,先端急尖,具3脉,前面的1条脉常具支脉;花瓣直立,斜卵状三角形,与中萼片等长,与侧萼片近等宽,边缘具细锯齿,先端急尖,具3脉,前面的1条脉常具支脉,与中萼片相靠;唇瓣向前伸展,宽倒卵形,长4-5毫米,前部3裂,中裂片较侧裂片大,三角形,先端钝或急尖;距细而长,狭圆筒形,下垂,长约1厘米,稍向前弯,向末端略增粗或略渐狭,长于子房;花粉团卵球形,具细长的柄和粘盘,粘盘线状披针形。花期6-8月。
粗脉手参又名短距手参。植株高23-55厘米。块茎椭圆形,长2-4厘米,肉质,下部掌状分裂,裂片细长。茎直立,较粗壮,圆柱形,基部具2-3枚筒状鞘,其上具3-5枚叶,上部常具1-2枚苞片状小叶。叶片椭圆状长圆形,长4.5-10厘米,宽1.2-2.3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收狭成抱茎的鞘。总状花序具多数密生的花,圆锥状卵形或圆柱形,长4-7厘米;花苞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直立伸展,先端渐尖,较子房长很多;子房纺锤形,连花梗长约7毫米;花粉红色,罕带白色;中萼片直立,舟状,卵状披针形,长3.5毫米,宽2毫米,先端急尖,具3脉;侧萼片张开,斜卵状披针形,长4.5毫米,宽2-2.2毫米,先端急尖,具3脉;花瓣直立,宽卵形,长3.5毫米,宽2.5毫米,与中萼片相靠合,且较侧萼片稍宽,边缘具细锯齿,先端急尖,具2脉,脉上具支脉;唇瓣向前伸展,宽倒卵形,长3.5毫米,宽2.5毫米,上面被短柔毛,前部3裂,中裂片三角形,较侧裂片长,先端钝;距圆筒状,下垂,长为子房长的1/2,末端钝;花粉团球形,具细长的柄和粘盘,粘盘披针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手参生于林间草地、河谷及灌丛中。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粗脉手参生于高山草地或林缘潮湿肥沃处。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药材性状手参块茎稍扁,形如手掌,长1-4.5cm,直径1-3cm,表面浅黄色或暗棕色,有细横皱纹,顶端有茎残基,其周围有点状根痕;下部有4-12指状分枝,分枝长0.3-2.5cm,直接2-8mm。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角质样。气微,味淡,嚼之发粘。以色黄白、质坚实、断面角质样、嚼之粘性大者为佳。
药理作用1、利尿作用。
2、对下肢血管呈收缩作用。
3、镇咳和祛痰作用。
现代应用用于慢性肝炎,肺结核,神经衰弱等。
相关论述《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消瘀。治跌打损伤,积血不行。”
附注本科植物凹舌兰Coeloglossum viride(L.) Hartm.其块茎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地区也与“手掌参”共同入药。分布于华北、西北及河南、四川、云南等地。
123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龚慕辛 - 教授 -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