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紫薇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紫薇,中药名。为千屈菜科植物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的根或树皮。吉林、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根具有清热利湿,活血止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痢疾,水肿,烧烫伤,湿疹,痈肿疮毒,跌打损伤,血崩,偏头痛,牙痛,痛经,产后腹痛。树皮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祛风,散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无名肿毒,丹毒,乳痈,咽喉肿痛,肝炎,疥癣,鹤膝风,跌打损伤,内外伤出血,崩漏带下。

分布区域吉林、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入药部位根或树皮。

性味根:味微苦,性微寒。

树皮:味苦,性寒。

归经根:归肝、大肠经。

树皮:归肝、胃经。

功效根:清热利湿,活血止血,止痛。

树皮:清热解毒,利湿祛风,散瘀止血。

主治根:痢疾,水肿,烧烫伤,湿疹,痈肿疮毒,跌打损伤,血崩,偏头痛,牙痛,痛经,产后腹痛。

树皮:无名肿毒,丹毒,乳痈,咽喉肿痛,肝炎,疥癣,鹤膝风,跌打损伤,内外伤出血,崩漏带下。

相关配伍1、治痈疽肿毒,头面疮疖,手脚生疮:(紫薇)根或花研末,醋调敷,亦可煎服。(《湖南药物志》)

2、治痢疾:紫薇根、白头翁各15g。煎服。(《安徽中草药》)

3、治烧烫伤,湿疹:紫薇根适量,水煎外洗。(《广西本草选编》)

4、治无名肿毒:怕痒树树皮研末,调酒敷患处。(《贵州草药》)

用法用量根: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树皮:内服:煎汤,10-15g;或浸酒;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根孕妇禁服。

《民间常用中草药汇编》:“孕妇忌服。”

采集加工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树皮:5-6月剥取茎皮,洗净,切片,晒干。

形态特征紫薇,又名猴郎达树、不耐痒树、痒痒树、搔痒树、无皮树、怕痒树、紫槿树、紫荆、抓痒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7米;树皮平滑,灰色或灰褐色;枝干多扭曲,小枝纤细,具4棱,略成翅状。叶互生或有时对生,纸质,椭圆形、阔矩圆形或倒卵形,长2.5-7厘米,宽1.5-4厘米,顶端短尖或钝形,有时微凹,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无毛或下面沿中脉有微柔毛,侧脉3-7对,小脉不明显;无柄或叶柄很短。花淡红色或紫色、白色,直径3-4厘米,常组成7-20厘米的顶生圆锥花序;花梗长3-15毫米,中轴及花梗均被柔毛;花萼长7-10毫米,外面平滑无棱,但鲜时萼筒有微突起短棱,两面无毛,裂片6,三角形,直立,无附属体;花瓣6,皱缩,长12-20毫米,具长爪;雄蕊36-42,外面6枚着生于花萼上,比其余的长得多;子房3-6室,无毛。蒴果椭圆状球形或阔椭圆形,长1-1.3厘米,幼时绿色至黄色,成熟时或干燥时呈紫黑色,室背开裂;种子有翅,长约8毫米。花期6-9月,果期9-12月。

生长环境喜生于阴湿肥沃的土壤上。吉林、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性状鉴别根呈圆柱形,有分枝,长短大小不一。表面灰棕色,有细纵皱纹,栓皮薄,易剥落,质硬,不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淡黄白色,无臭,味淡微涩。

树皮呈不规则的卷筒状或半卷筒状,长4-20cm,宽0.5-2cm,厚约1mm。外表面为灰棕色,具有细微的纵皱纹,可见因外皮脱落而留下的压痕。内表面灰棕色,较平坦,质地轻松脆,易破碎。无臭,味淡微涩。

药理作用抗病毒、泻下作用。

毒性根无毒《湖南药物志》,树皮无毒《重庆草药》。

相关论述《台湾药用植物志》:“(印度)树皮为利尿剂、兴奋剂、解热剂。”

附注四川、贵州和甘肃文县等地区习惯以本品作为紫荆皮(原植物为豆科紫荆和南五味子)入药。

123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葛鹏玲 -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