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中药名。为茜草科栀子属植物山栀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或重瓣栀子Gardenia jasminlides Ellis var.fortuniana(lindl.)Hara的花。植物山栀,分布于我国中南、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地;植物重瓣栀子,在我国华东、华南各地栽培。具有清肺止咳,凉血止血之功效。主治肺热咳嗽,鼻衄。
别名薝下花《酉阳杂俎》,山栀花《纲目》,野桂花、白蟾花、雀舌花《滇南本草》,玉瓯花、玉荷花《浙江药用植物志》
入药部位花。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入肺、肝经。
功效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主治肺热咳嗽,鼻衄。
相关配伍1、治伤风,肺有实痰、实火,肺热咳嗽,栀子花三朵,蜂蜜少许,同煎服。(《滇南本草》)
2、治鼻血不止,栀子花数片。焙干,为末,吹鼻。(《滇南本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或焙研吹鼻。
炮制采集加工:6-7月采摘,鲜用或晾干。
鉴别药材性状:本品为不规则团块或类三角锥形。表面淡棕色或棕色。萼筒卵形或倒卵形,先端5-7裂,裂片线状披针形。花冠旋卷,花冠下部连成筒状,裂片多数,倒卵形至倒披针形。雄蕊6,花丝极短。质轻脆,易碎。气芳香,味淡。
形态特征1、山栀,别名栀子《中国植物志》。常绿灌木,高1-2米。小枝绿色,幼时被毛,后近无毛。单叶对生,稀三叶轮生,叶柄短;托叶两片,生于叶柄内侧;叶片革质,椭圆形、阔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6-14厘米,宽2-7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光泽,仅下面脉腋内簇生短毛;侧脉羽状。花大,极芳香,顶生或腋生,具短梗;萼绿色,长2-3厘米,裂片5-7,线状披针形,通常比萼简稍长;花冠高脚碟状,白色,后变乳黄色,基部合生成筒,上部6-7裂,旋转排列,先端圆;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着生于花冠喉部,花丝极短,花药线形,纵裂,2室;雌蕊1,子房下位,1室。果实深黄色,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2-4厘米,有5-9条翅状纵棱,先端有条状宿存之萼。种子多数,鲜黄色,扁椭圆形。花期5-7月,果期8-11月。
2、重瓣栀子,别名白蟾《中国植物志》。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状,高达2米。花萼简倒圆锥形,顶端6深裂,裂片条状披针形,长3.5-4.5厘米;花冠简长4-8厘米,重瓣,花瓣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5-6.5厘米,宽1.2-3.5厘米;雌雄蕊退化。花期6-7月。
生长环境山栀,生于丘陵山地或山坡灌林中。
相关论述1、《滇南本草》:“泻肺火,止肺热咳嗽,止鼻衄血,消痰。”
2、《纲目》:“悦颜色,《千金翼》面膏用之。”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葛鹏玲 -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