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鲻鱼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鲻鱼,中药名。为鲻科动物鲻鱼MugilcephalusLinnaeus.及近缘多种动物的肉。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因生长迅速,现已为港养良好养殖种类。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散瘀止痛之功效。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小儿疳积,贫血,百日咳,产后瘀血,跌打损伤。

别名子鱼、白眼、梭鱼、乌鲻、黑耳鲻、乌仔鱼、犬鱼、知鱼、脂鱼、乌头鱼。

入药部位肉。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脾、胃、肺经。

功效益气健脾,开胃消食,散瘀止痛。

主治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小儿疳积,贫血,百日咳,产后瘀血,跌打损伤。

相关配伍1、治脾虚泄泻、消化不良、小儿疳积:鲻鱼肉60g,白术9g,扁豆9g,乌贼骨6g,陈皮6g。煎服。

2、治贫血:鲻鱼肉60g,黄芪9g。煎服。(1-2方出自《中国药用海洋生物》)

3、治病后体虚:鲻鱼120g,黄芪15g,大枣10枚。水煎,食肉饮汁,每日2次。(《海味营养与药用指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0-120g。

使用注意疾病初愈者慎服。

采集加工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

形态特征鲻鱼,体粗壮,呈圆筒形,后部侧扁。一般体长40-50cm。头短,平扁。背部宽阔,两侧略凸,向腹面倾斜。吻宽短。眼大,脂眼睑发达,眼间隔宽阔平坦。口小,下位,略呈人字形,下颌前端有一凸起,闭合时可嵌入上颌相对的凹陷中。上下颌边缘具绒毛状齿。鳃孔大,鳃耙(53-75)+(65-90),细密。圆鳞大,除吻部外皆被鳞。侧线不明显,体侧纵列鳞36-43,横列鳞14-15,背鳍两个,分离,第1背鳍IV,起点位于体背中部。第2背鳍I-8,上缘微凹。臀鳍III-8,与第2背鳍同形。胸鳍16-17,位高。腹鳍I-5,鳍间有一三角形瓣状大鳞。尾鳍大,叉形,后缘缺刻较深。头及体背青黑色,体侧上半部有7条黑色纵条纹,各条纹间有银白色斑点。腹部白色,各鳍灰色。

生长环境为近海中上层鱼类。喜栖息于浅海或河口咸淡水交界处,有时亦上溯至淡水江河中。食性广,以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及泥土中硅藻等有机质为食。生殖季节为3-4月间,怀卵量为320万-480万颗,产卵于近河口浅海。卵浮性,径0.7-1mm,有油球1个。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因生长迅速,现已为港养良好养殖种类。

药理作用血清中含有抗生物质。

相关论述1、《开宝本草》:“主开胃,通利五脏,久食令人肥健。”

2、《随息居饮食谱》:“补五脏。”

附注同科属药效相近的还有梭鲻MugilCarinatusCuvier et Valenciennes,黄鲻MugilVaigensisQuoy et Gaimard。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杜首颖 -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