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章鱼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章鱼,中药名。为章鱼科动物真蛸Octopus vulgaris Lamarck、长蛸Octopus variabilis(Sasaki)、短蛸Octopus ocellatus Gray等的肉。动物真蛸,我国分布于南海、东海;动物长蛸,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动物短蛸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但北方沿海较多。具有养血通乳,解毒,生肌之功效。主治血虚经行不畅,产后缺乳,疮疡久溃。

别名章举《韩昌黎集》,鱆、望潮《闽中海错疏》,小八梢鱼、络蹄《东医宝鉴》,蛸《动物学大辞典》。

入药部位肉。

性味味甘、咸,性平。

归经入肝、肾经。

功效养血通乳,解毒,生肌。

主治血虚经行不畅,产后缺乳,疮疡久溃。

相关配伍1、治产妇缺乳,①章鱼干30-60g,炖猪脚,连汤服。②章鱼干30-60g,花生60g,加少许猪油,炖汤服。(《广西药用动物》)

2、治痈疽肿毒,章鱼捣烂,调冰片,敷患处。(《泉州本草》)

3、治宫颈炎,盆腔炎,阴道炎,①章鱼3条,加米酒2杯,炖熟后内服。②章鱼3条,鸡冠花、海螵蛸各9g。同炖熟去药渣,食章鱼及药汁。(《海味营养与药用指南》)

4、治细菌性痢疾,章鱼3条,米酒1杯。炖熟内服,连食数次。(《海味营养与药用指南》)

5、治慢性盆腔炎,章鱼250g,加米酒120g。炖熟后1次服完,连服7d为1疗程。(《海味营养与药用指南》)

6、治疟疾,章鱼与番薯同煮,食之。(《海味营养与药用指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鲜品用150g)。

外用:适量,捣敷。

药理作用1、抗应激作用。

2、增强学习记忆能力作用。

3、延缓衰老作用。

4、抑菌和抗肿瘤作用。

5、对血细胞凝集作用。

6、降低心脏跳动幅度作用。

7、预防胃溃疡作用。

8、增强输精管收缩作用。

使用注意有荨麻疹史者不宜服。

炮制采集加工:春季或秋、冬季捕捉。用延绳钓法捕取,捕得后除去内脏,洗净,鲜用或干制成章鱼干。

形态特征1、真蛸,别名母猪章(俗称)。胴部椭圆形,全长约达80厘米。头部与胴部相连,短小,眼发达,周围常有小形刺状突起;头顶中央有口,四周有口膜,口内具角质颚,似鸟喙。漏斗尖筒状,漏斗器“W”型。胴体褐色,背部有稀疏的疣状突起及灰白斑点。各腕稍长,长度相近,侧腕较长,腹腕较短,顺序一般约2>3>1>4,吸盘2行,雄性右侧第3腕茎化,端器很小,略呈尖锥形,不明显,系两边皮肤向腹面卷曲而成,纵沟不清,腕侧膜较发达,形成输精沟。内壳退化。

2、长蛸,别名石距《本草图经》,乌蛸、长腿蛸、章拒、长爪章《中国经济动物志·海产软体动物》,八带蛸(俗称)。胴部长椭圆形,全长约达80厘米,体肉红色,背浓腹淡,表面光滑,漏斗器“VV”型。各腕颇长,长度悬殊,顺序列为1>2>3>4,其中第1对腕最长,约为第4对腕长的2倍,约为头部和胴部总长的6倍。吸盘2行。雄性右侧第3腕茎化,长度仅为左侧第3腕的1/2,端器大而明显,匙形,约为全腕长度的1/5。

3、短蛸,别名坐蛸、短腿蛸、短脚章、短爪章《中国经济动物志·海产软体动物》,饭蛸(山东),八带蜡(通称)。胴卵圆形或球形,全长约27厘米,体黄褐色。背面粒状突起密集,且两眼皮肤表面有浅色纺锤形或半月形的斑块,每一眼的前方有一椭圆形的金色圈。漏斗器呈“W”型。各腕较短,长度相近,顺序为4>3>2>1。余与真蛸相近似。

生长环境1、真蛸,栖息于水深20-200米的泥沙、碎贝壳沿岸海底,白天常潜伏于岩礁缝内,夜间活动觅食,体大力强,以蟹、虾及贝类为食。春、夏季分批产卵,卵很小,卵膜白色,长椭圆形。

2、长蛸,常栖息于海流较急的岩石间及水深60-70米的泥沙质海底,有时至潮间带活动。

3、短蛸,栖息于潮间带至水深90米的泥沙海底,但以水深处20-30米较多,有时隐藏于石块下,退潮后可钻入泥沙中。

相关论述1、《纲目》:“养血益气。”

2、《中国药用海洋生物》:“养血益气,收敛,生肌。用于催乳滋补。”

3、《中国动物药》:“通经下乳。治产后乳汁不足。”

附注短蛸Octopus ochellatusCray体型较小,也供药用。短蛸含章鱼毒素(cephalatoxin),它对许多生理系统均有强烈效应,可使离体灌注的章鱼和蟹的心脏跳动幅度降低,并停止跳动于舒张期;使兔的十二指肠增加收缩幅度,并抑制其呼吸;可使甲壳动物瘫痪。短蛸的提取物对小鼠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董丽莎 - 教授 - 贵阳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