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树,中药名。为漆树科植物滨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var.roxburghii(DC.)Rehd.的根、叶。分布于西南、华南及江西、台湾、湖南等地。具有解毒消肿,散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咽喉肿痛,痈疮疔毒,胃痛,跌打骨折,腰腿痛。
别名盐霜柏、盐树、盐霜树、盐布根、野漆树、女木、五倍子树、枯盐箕、埔盐、山盐菁、山埔盐。
入药部位根、叶。
性味味酸、咸,性凉。
归经归心、胃经。
功效解毒消肿,散瘀止痛。
主治咽喉肿痛,痈疮疔毒,胃痛,跌打骨折,腰腿痛。
相关配伍1、治感冒发热,喉炎食滞腹泻,毒蛇咬伤,痔疮:滨盐肤木根30g,水煎服。(《中国壮药学》)
2、治跌打肿痛,骨折,创伤出血,黄蜂蜇伤:鲜滨盐肤木根皮或鲜叶适量,捣烂敷患处。(《中国壮药学》)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烂敷。
采集加工全年采根;春、夏季采叶。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8m。叶柄及花序均密被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叶长25-45cm,总叶轴无翅或有狭翅;小叶7-17,近无柄或具短柄,卵形、椭圆形至长圆形,长5-12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至圆形,边缘有锯齿,上面近无毛或被微毛,下面密被灰褐色毛。花雌雄异株;圆锥花序大,顶生,长20-30cm,密被柔毛,花序柄粗壮;花密生,白色,长约2mm;花萼5裂,裂片卵形,被柔毛;花瓣5,黄白色,长圆形,具小睫毛;雄蕊5,较花瓣略长;柱头3裂。核果扁球形,直径约5mm,熟时橙红色,被小柔毛。花、果期全年。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280-2800m的山坡、沟谷的疏林或灌丛中。分布于西南、华南及江西、台湾、湖南等地。
相关论述1、《岭南采药录》:“消肿散毒。煎水洗小儿烂头疡,能止痒。治乳痈疮,脚抽筋症,跌打伤,肿痛,俱煎水洗之。以之浸酒,止痛,去瘀,生新。”
2、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凉血降火,去瘀生新。主治麻疹,感冒发热,咳嗽带血,跌打骨折。”
3、《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软坚散瘀,凉血,降火解毒。治咽喉肿痛,淋巴结肿大,胃痛,痈疮疔毒。”
附注全株含鞣质。
123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褚克丹 - 教授、主任中药师、博士和硕士生导师 - 福建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