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延胡索,中药名。为罂粟科植物东北延胡索Corydalis ambigua Cham.etSchlecht.或全叶延胡索Corydalis repens Mandl.et Mühld.的块茎。东北延胡索分布于东北地区,以东部较多。全叶延胡索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具有活血,散瘀,理气,止痛之功效。常用于心腹腰膝诸痛,痛经,月经不调,产后瘀滞腹痛,崩漏,症瘕,跌打损伤。
入药部位块茎。
性味味辛、苦,性温。
归经归肝、胃经。
功效活血,散瘀,理气,止痛。
主治心腹腰膝诸痛,痛经,月经不调,产后瘀滞腹痛,崩漏,症瘕,跌打损伤。
相关配伍1、治胃痛:延胡索15g,川楝子12g。研细末,每次6g,日服2次,白酒送服。(《吉林中草药》)
2、治胃痛吐酸,饮食不化:延胡索15g,公丁香6g,砂仁9g。研细末,每服6g,日服2次。(《吉林中草药》)
3、治胃痉挛:延胡索45g,血竭9g。研细末,每次9g,日服2次。(《吉林中草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研末,1.5-3g;或研末入丸、散。
使用注意孕妇禁服。
采集加工5-6月挖取块茎,去外皮,用开水煮至内部变黄,晒干。
形态特征1、东北延胡索:又名白元胡。多年生草本,无毛,高15-25cm。块茎球状,单一,直径8-15mm,断面白色至淡黄色。茎软弱,单一,近基部具鳞片1枚;自鳞片腋常3-4分枝。叶具细柄,叶片灰绿色二回3出全裂,一回裂片有明显的柄,末回裂片无柄或具短柄,长椭圆形至倒卵形,长1-3cm,有时分裂,先端钝圆。总状花序顶生,疏生花8-20朵;苞片披针形至椭圆形,长5-15mm,全缘或下部者略有栉齿状分裂;花梗长15-20mm;萼片不明显;花冠长15-35mm,淡蓝色至蓝紫色,外轮瓣片全缘,无突尖,距粗而直,蜜腺体贯穿距长的1/2。蒴果条形,长18-25mm,宽2-3mm,干后略呈串珠状。种子多数,卵形至椭圆形,直径约1.5mm,深褐色。花期4-5月,果期4-6月。
2、全叶延胡索:多年生草本,无毛,高8-22mm。块茎球形至倒圆锥形,直径10-30mm,有时瓣裂为3-6枚,外被枯萎栓皮若干层,断面白色至浅黄色。茎斜卧,单一,自下部1枚鳞片起作2-5分枝。叶具柄;叶片三回3出全裂,末回裂片椭圆形或倒卵形,长6-25mm,宽5-6mm,全缘,稀先端浅或深裂。总状花序顶生,疏生花4-10朵;苞片披针形至卵形,中、下部者常中裂,上部者全缘;花梗纤细,长约20mm;花瓣浅蓝色至紫红色,外轮上花瓣长12-19mm,瓣片先端2浅裂,无短尖,全缘,距较瓣片略长;柱头具4乳突。蒴果卵形至长卵形,长10-15mm,宽5mm,熟时下垂。种子2列,扁肾圆形,黑色。花期4月,果期5月。
生长环境1、东北延胡索:生于杂木疏林下、林缘、阴湿沟边。分布于东北地区,以东部较多。
2、全叶延胡索:生于海拔700-1000m的杂木疏林下或林缘。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
性状鉴别1、东北延胡索:块茎球形、扁球形或长球形,直径5-10mm。表面黄色或黄棕色,无明显皱纹;上端微凹处有茎痕,底部可见不定根痕。质较硬,断面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较苦。
2、全叶延胡索: 块茎扁球形或球形,直径5-10mm。表面黄色或黄棕色,无明显皱纹;上端微凹处有茎痕,底部可见不定根痕。质较硬,断面白色至淡黄色。气微,味较苦。
药理作用1、抗溃疡作用。
2、镇痛、镇静作用。
3、毒性:东北延胡索毒性很小。
相关论述《吉林中草药》:“活血散瘀,利气镇痛,调经。治心腹脘胁腰膝诸痛,瘀血作痛,跌打损伤,症瘕,崩漏,月经不调。”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褚克丹 - 教授、主任中药师、博士和硕士生导师 - 福建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