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努力模型,用来解释社会惰化现象,当个体与他人成为群体一起工作时,假如知觉到个人努力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比较弱,就可能出现社会惰化。
集体努力模型集体努力模型指个体与他人一起为群体工作时,假如知觉到个人努力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比较弱,就可能出现社会惰化。社会惰化效应可以用群体工作下的期望-效价理论来解释。
期望-效价理论认为个体努力工作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他们相信努力工作就会有好的成绩(期望);②他们相信好的成绩会被认可和奖励(工具性);③获得奖励是他们看重并向往的(效价)。研究者(Karau& Williams,1993)发现,以上三个必要因素在群体工作时都会打折扣。以期望来说,期望是相信付出的努力越多,成绩就会越好。当独立完成任务时,这两者的相关较高;而在群体工作中,这就很难估计了。因此,CEM理论认为,付出和得到之间的不确定状态是造成社会惰化效应的原因,很多研究证实了这个理论的有效性。
社会惰化的减少和抑制根据CEM理论,社会惰化效应在以下情况下会得到减少和抑制:①群体规模较小;②任务很有价值或很重要;③与喜欢的成员合作;④认为个人的贡献在组中是重要、不可替代的;⑤预计同伴的表现不会太好。这些假设都已经得到元分析结果的支持。(6)来自比较注重个人努力和结果,而不是集体结果的文化。可以说,通过CEM理论人们可以预测不同情况下社会惰化效应的强弱。
减少社会惰化的途径CEM 确实为我们理解社会惰化效应提供了有效的框架,也提醒我们对于任务群体来说它是必须给以重视的方面。当个人的劳动不能得到评价,任务枯燥乏味,或者当他们与自己看不起或不太认识的人一起工作时,社会惰化都很容易出现。而这些状况又恰恰是群体工作时经常碰到的。既然社会惰化的发生如此常见,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降低它的发生率?
第一,让每个人的努力和成果都得到明确的区分,即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成绩,而且公布每个成员的成绩,让成员感到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单独评价的。这样就没有人会袖手旁观而坐收渔利,实际上也就减少了社会惰化的发生率。
第二,提高群体成员对任务完成的责任心,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努力,一样富有工作责任心。即工作压力也是克服社会惰化的一个好方法。
第三,提高任务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四,让个体看到他的贡献是唯一的、不可为他人所替代的,即确保个人贡献的独特价值,也会降低社会惰化效应的发生。
此外,控制群体规模,增加工作任务的挑战性,提升群体的内聚力等,都能有效减少社会惰化,提高群体工作效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