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少导致更多效应指在个体做了违背自己态度的事情后,给予个体小的奖赏比给予大的奖赏,常常会使个体产生更多的认知不协调,从而导致更多的态度转变。
概念认知不协调理论预测如果使个体的行为刚好足够违背自己的态度,那么这时就很容易改变个体的态度。而给予个体超过这一水平的额外奖赏或存在超过这一水平的额外理由都会减弱认知上的不协调,进而增加随后态度改变的难度。社会心理学家把这一预测称为较少导致更多效应,即较少的理由或奖赏导致更多的态度改变。较小指较小的诱导物。更多常常指较大的态度改变。
产生原因行为违背态度后为什么较少(较小的诱导物)常常可以导致较多(较大的态度改变)。
因为当个体有充分理由使自己的行为违背自己的态度时,他们经历的认知不协调相对较弱,承受态度改变的压力也相对较小。而当个体缺乏充分理由使行为违背态度时,他们所经历的认知不协调要强烈得多,承受更大的压力去改变态度。于是就发生较少导致更多现象。
产生条件尽管这一效应已经被多次证实,但我们应该注意到这种效应并不是在所有条件中都会发生。这种较少导致更多效应发挥作用需具备几种条件。
首先,只有当人们相信自己可以选择是否进行违背态度的行为时,这种效应才有可能发生。
其次,只有当人们相信自己必须对整个行动过程和行动的负面后果负责时,小的奖赏才可能导致态度的大改变。
第三,当人们把奖赏看作贿赂而不是应得报酬时,较少导致更多效应不会发生作用。因为通常都具备这些条件,所以诱导别人做出刚好违背真实态度的行为时,这一策略常常是促使态度发生改变的有效手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