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两难困境:通过某种方式每个人都可能获利,但是,如果所有人都那样做,结果将是大家都失利的情境。
社会两难困境在某些情况下,合作应该发生,但却没有发生,这涉及到一种社会两难困境。这种情况指,个人可以只为自己着想以得到更多利益,但如果所有人(或多数人)都这样做,那么总利益就会减少。因此,参与者就十分矛盾,他们应该合作,以避免大家都得不到好处,但是同时他们又想自己能获得最多的利益。毕竟只要有些人不那样自私(和他们一样),他们就能从中获益。
囚徒困境这一情境最简单的形式,即经典的囚徒困境。情境中有两个人,他们可以选择合作或是竞争。如果都选择合作,则一起获得很多奖励;如果都选择竞争,每人得到奖励将最小,甚至有一定损失。而如果一方选择合作,另一方选择竞争,情况就变得十分有趣,选择竞争的一方会获得比合作一方更多的利益。之所以把这种情况称为“囚徒困境”,主要是它反映了两个合谋罪犯在审讯时所面临的两难情境。如果警方没有足够的证据指控他们两个,而他们又顽固坚持他们口径(都选择合作),他们有可能无罪释放或者只得到很轻的判决。如果双方都坦白,则都会得到严厉的判决。如果一人坦白而另一人矢口否认的话,坦白的一方由于对办案有功可以减轻处罚。正像你看到的,这个情境构成了最基本的社会两难情境:每个嫌疑犯都面临着选择合作或竞争的压力。
影响因素在社会两难情境下很多因素都会对个体选择合作产生影响,但其中三个因素应该是最重要的:互惠、个人合作定位、沟通。
互惠个体倾向于对待别人如别人已经对待他们的社会生活基本原则。交往中我们始终会遵守礼尚往来的原则。选择合作还是竞争时,我们也是如此。如果别人与我们合作,放弃他们的利益,我们也会有善意的回报。反之,如果别人自私自利,我们也会那样做。
个人合作定位第二位的因素是对这些行为的个人定位。研究发现个体面对社会两难情境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定位:
(1)合作定位,即倾向于群体所有成员成果的最大化;
(2)个人主义定位,即倾向于个人成果的最大化;
(3)竞争定位,即倾向于打败别人,获得比别人多的成果。
沟通常识告诉我们只要有讨论,大家一般都会认为合作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毕竟这样对每个人都有利。但奇怪的是,很多情况下人们针对问题所作的沟通并没有提高合作的可能,相反,他们会利用讨论来攻击对方,以至于合作无法进行。研究发现,只要满足一些前提条件,群体间的交流确实可以提高合作的可能,尤其当成员作出合作的承诺,并会为了个人荣誉遵守承诺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