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角色引导机制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所谓角色,是指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相应的内在心理状态。社会对于一个人的要求、期望与对待,直接决定于他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因此,一个人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生活首先是与其社会角色相一致,并依据社会对于相应角色的要求和期待而被系统化的。

介绍社会对于一个人的要求、期望与对待,直接决定于他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因此,一个人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生活首先是与其社会角色相一致,并依据社会对于相应角色的要求和期待而被系统化的。在中国,由于社会统一性程度很高,社会对于某种社会角色,特别是社会责任相对单一的儿童与青少年的社会角色在全国范围内都有着高度一致的理解与期待。因此,身处特定社会位置、担负某种社会角色的人们,特别是进入正式社会化机构——各种学校,以接受社会化为主要任务的儿童与青少年,其社会生活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社会生活一致的原因但是具体的社会环境有着各种彼此相区别的特点,为什么绝大多数儿童与青少年在面对这些区别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很好地认同于国家制订的教育目标,并被与这些教育目标有关的社会要求或教育观念与策略所引导呢?

其一,从角色理论的观点说,儿童与青少年的学生角色,是其自我同一性(self -identity)的核心。相应的,学校社会的接纳和承认,是他们自我价值(个人所意识到的自身价值)的核心构成部分。社会认可从来是人们自我价值的最重要来源。

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人,对于社会接纳与承认的看重和对于偏离社会和被社会抛弃的焦虑与恐惧,直接成了人们隶属和认同于社会的心理动力,成了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与社会现状或基本倾向保持一致的心理原因。所以,尽管具体的社会环境有着各种彼此相区别的特点,人们仍然能够在总体倾向上与大社会的基本要求与期望相一致。也就是说,人们总体的社会化倾向,是由大社会的基本倾向决定的。

其二,社会是人们进行各种社会判断和进行自我价值判断的首要的和稳定的参照系。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 Mead,1928,1935)研究发现,人们进行价值判断的基点,是自己生活在其中的背景社会的价值倾向,人们的行为方式乃至气质倾向,也是与背景社会倡导的倾向相一致的。

符号相互作用论者米德(G.H.Mead,1934)的一般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的观点,一个人进行社会判断和自我价值判断所依托的自我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已逐步将自己所面对的社会群体抽象成了一般化他人的概念,这个一般化他人的概念就是个人所意识到的社会,而个人的思维、推理、与他人的沟通,都是以这个一般化他人为基础的,个人对社会、他人与自己的理解,也是以这个一般化他人(社会)为根据的。

从倾向上说,个人越是缺乏独立的、稳定的自我价值体系,其社会判断与自我价值判断越依赖于以社会既存的状况和大多数人的选择作为参照。初中生尚处于个人独立价值系统的发展时期,价值判断仍高度依赖于外部社会的引导,因而认知判断与行为也与大社会倡导的倾向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