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式褶皱(Alpino-type folds),又称全形褶皱。为大型褶皱组合的一种类型。褶皱组合 是指在地壳一定区域或一定大地构造单元里,不同形态、不同规模和不同级次的褶皱常以一定的组合型式展布。
特点阿尔卑斯式褶皱(Alpino-type folds)其基本特点是,一系列线状褶皱成带状展布,所有褶皱的走向基本上与构造带的延伸方向一致;在整个带内的背斜和向斜呈连续波状,同等发育,布满全区;不同级别的褶皱往往组合成巨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 为强烈地质作用轴向水平挤压的后果,多构成巨大褶皱山系主体。1
构成不同级别的褶皱往往组合成巨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
复背斜和复向斜是两翼被一系列次级褶皱复杂化的大型褶皱构造。在平面上观察,如果其中央部位的次级褶皱的地层老于两侧次级褶皱的地层,则为复背斜。反之,则为复向斜。2
组成复背斜或复向斜的次级褶皱大多是比较紧闭的,自复背斜核部趋向两翼常由直立褶皱变为斜歪、倒转,甚至平卧褶皱。所以,次级褶皱的轴面常呈有规律的排列。复背斜的次级褶皱轴面如果向核部收敛,则构成扇形复背斜(上图A);次级褶皱轴面如果向复背斜顶部收敛,则构成倒扇形复背斜(上图B)。复向斜中次级褶皱的轴面向核部收敛构成倒扇形复向斜,向槽部收敛则构成扇形复向斜。自然界中以扇形复背斜和倒扇形复向斜常见。这些次级褶皱的延伸方向与主褶皱一致,但枢纽时有起伏,并且会因次级褶皱的倾伏或扬起,出现次级褶皱的分叉和归并。3
往往断层相结合构成大型构造推覆体。
成因
复背斜和复向斜形成于地壳运动强烈地区,是造山带褶皱构造的主要样式,是垂直褶轴方向强烈挤压的结果。
分布阿尔卑斯式褶皱主要的地质产出背景为地壳运动强烈活动地区,大陆强烈挤压褶皱带,如我国天山褶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阿帕拉契山脉。在我国黔东南4、康滇地轴5、南昆仑造山带皆有发育6。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郭亮 - 副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