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东周铜建鼓座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基本信息

年代:东周,战国早期,约公元前433年。

尺寸:通高54厘米,重192.1公斤。

收藏:湖北省博物馆。

文物介绍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通高54厘米,重192.1公斤。出土时间:1978年,出土地点: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

建鼓,是由一条长木柱贯穿鼓身,插入鼓座正中间的空心圆柱组成,建鼓座就是承插建鼓的底座。

这件建鼓座结合了分铸、铸接、铜焊、镶嵌等工艺,由8对镶嵌着绿松石的大龙簇拥着中心圆柱,圆雕的群龙身上盘绕着数十条小龙,首尾呼应,相互缠绕,给人纷繁缭乱、变幻莫测又舒展开朗、生动有序的奇特感受,圆座的外缘有4个对称的铜环提手。整个鼓座远看像一盆熊熊燃烧的火焰,近看似乎是阵阵鼓声惊醒了群龙,达到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统一,是目前1考古所见最精美的一件先秦时期建鼓座。

据史料记载,“植而贯之,谓之建鼓”。建鼓,是以一柱贯通鼓腔,竖立在鼓座上。建鼓底座作为乐器附件,用于承插建鼓贯柱,稳定建鼓。湖北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青铜器专家万全文说,可能是铸造者想象力太丰富,该鼓座把龙饰发挥到了一种极致。据他介绍,精美繁复的龙饰在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比较普遍,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共性。比如,出土编钟上面的装饰也有很多类似的龙饰。

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有两个高峰期2。第一个是商代后期,代表器物是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特别是一些从殷墟富豪墓出土的青铜器非常精美。大件器物如司母戊大方鼎非常著名。不过,司母戊鼎虽然大,从工艺上讲并不是很复杂。第二个青铜器发展的高峰期出现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该一时期的代表器物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青铜器。著名的越王勾践剑是春秋晚期的青铜器。该件建鼓底座正是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从铸造工艺来讲,该器采用传统的范铸法制作,并非一次浇铸完成,而是分段铸造,然后焊接起来。该件鼓座上粗壮龙身绕来绕去,不像其它纹饰细小,分制之后焊接也有难度,最后成形非常不易。很多冶金专家在细致研究过它后,都认为该器是春秋战国时代青铜铸造艺术的巅峰之作。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许多国宝都有惟妙惟肖的复制品,但该件建鼓底座由于工艺复杂,铸造工艺无法复原,没有替代品出现。

曾侯乙墓战国早期的礼乐文明1978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州市发掘了擂鼓墩1号墓。这是一座战国早期大墓,墓主人是一位名叫“乙”的曾国国君,爵位为侯爵,下葬年代不早于公元前433年。墓中文物共出现了208处刻有“曾侯乙”字样的铭文,因此习惯上称墓主人为曾侯乙,而这座墓葬墓也更常被称为曾侯乙墓。这座深埋地下2400多年的宝库分为西、北、中、东4个椁室,呈不规则多边型,总面积达220平方米,共出土了15000多件文物,其中,由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编钟、编磬、琴、瑟、排箫、篪等组成的交响乐团,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艺术博物馆和音乐厅。许多未必声名显赫的玉器、漆器,也以精湛的工艺和奇特的外形令人叹为观止。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曾侯乙墓为我们完整再现了古代贵族礼乐制度中的钟鸣鼎食以及先秦时期的生活场景,也改变了人们对先秦时期中国南方文化的认识,在世界音乐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今天,这些珍贵的文物被陈列在湖北省博物馆最重要的展厅当中,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古人在短暂的生命中追求灵魂的永恒,以精湛的艺术表达对神明的敬畏,热爱生活,追求美好,充满浪漫的情怀。

古墓发掘之初,被命名为“擂鼓墩一号古墓”,人们并不知道墓主是什么人。这座古墓,不仅在文献上没有明确记载,而且墓前无碑,墓内没有墓志铭、告地册(告地下官吏的文书)、买地卷或简牍铭刻墓主姓名及生卒年月等;甚至在当地百姓的口碑相传中,都无法略知一二。
从大墓豪华的规格可以判断,墓主确实为一方霸主,一国之君。1965年三门峡市发掘的虢国太子墓,木椁不到15平方米,只有曾侯乙墓的十三分之一;1955年安徽寿县发掘的蔡侯墓,木椁近60平方米;1957年河南信阳发掘的楚墓,木椁为67.5平方米。曾侯乙的寝宫面积,在当时是屈指可数的。
根据墓葬的状况,当时下葬主棺时可能出了事故:在主棺下落的过程中,不知何故棺体突然失去平衡,致使棺上一个铜钮斜插进南椁板,于是主棺东边的铜足不能落地,西边的铜足将椁底板砸出几个小洞,整个主棺倾斜约30度。棺盖因此不能盖严,留下约8厘米的缝隙。就这样,曾侯乙在他的寝宫里斜躺了两千多年,并不时有冷风拂面。
东椁室置放曾侯乙的主棺,主棺分内外两层,全部彩绘。主棺的东边有8具陪葬棺,西边门洞旁有一具殉狗棺。陪葬棺内都是年轻的女性,年龄约20岁上下,身份或许是曾侯乙生前的侍妾。殉狗棺内有一副狗骨,可能是曾侯乙生前的爱犬。让年轻的生者永远陪伴死者而进入黑暗冰冷墓穴之全部过程,在当时是非常惨烈的。
曾侯乙墓上万件文物中以车马兵器最多,其种类之全、数量之众、综合功能之强,前所未见。其中射远兵器居多,长杆兵器尤为特殊,且有极为罕见的矛状车軎(wèi),这些都是用于车战的武器装备,说明曾侯乙是一位擅长车战的军事家和指挥官。
同时,曾侯乙墓随葬规模庞大的乐器,钟磬铭文中有大量乐理乐律铭文,显示了曾侯乙生前对于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的重视程度。墓内还有大量铸造极精的青铜器珍品,及绘画、雕塑艺术、书法精品,并且大量文物并非冥器,而是曾侯乙生前所用之物,多为他亲自督造,说明他兴趣广泛,具有多方面的才华和较高的艺术鉴赏力。
曾侯乙墓出土的许多青铜器上都有“曾侯乙作持”或“曾侯乙作持用终”的铭文,兵器上则有“曾侯乙之走戈”、“曾侯乙之用戈”的铭文。据统计,凡铭记“曾侯乙”三字的器物有200多件。尤其是墓中出土的编钟里,有一件镈钟,被悬挂于编钟架的正中,上面的铭文明确记载了是楚惠王赠予曾侯乙。
毫无疑问,这位国君的大名叫“乙”,并拥有诸侯的地位,尊称“曾侯乙”。据遗骸检测,曾侯乙在世约42或45年,约公元前435年下葬,身高仅1米62,但根据头骨而复原的胸像,却有一股英武之气。
同是诸侯,头一年,即前434年,北方晋敬公死;后一年,即前432年,南方楚惠王死,其史实均见于《史记》。但在有关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里,却找不到曾侯乙的任何资料,如果不是曾侯乙墓的出土,这位乱世诸侯怕是要永远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