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氯化亚铬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氯化亚铬白色针状结晶。易潮解。不溶于乙醉及醚,易溶于水,在有水汽存在时极易吸收空气中氧而形成氯氧化铬 。有两种水合物六水合物为蓝色晶体。1

编号系统**CAS号:**10049-05-5

**MDL号:**MFCD00010947

**EINECS号:**233-163-3

**RTECS号:**GB5250000

**PubChem号:**248685452

物性数据1. 性状:有吸湿性的白色针状结晶。

2. 密度(g/mL,25℃):2.751

3. 相对蒸汽密度(g/mL,空气=1):未确定

4.熔点(ºC):824

5. 沸点(ºC,常压):未确定

6. 沸点(ºC,5.2kPa):未确定

7. 折射率:未确定

8.闪点(ºC):未确定

9. 比旋光度(º):未确定

10. 自燃点或引燃温度(ºC):未确定

11.蒸气压(kPa,20ºC):未确定

12. 饱和蒸气压(kPa,60ºC):未确定

13. 燃烧热(KJ/mol):未确定

14. 临界温度(ºC):未确定

15. 临界压力(KPa):未确定

16. 油水(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未确定

17. 爆炸上限(%,V/V):未确定

18. 爆炸下限(%,V/V):未确定

19. 溶解性:溶于水,不溶于醇和醚,有强还原性。2

毒理学数据1、急性毒性:大鼠经口LD50:1870mg/kg;2

生态学数据通常对水体是稍微有害的,不要将未稀释或大量产品接触地下水,水道或污水系统,未经政府许可勿将材料排入周围环境。2

分子结构数据1、摩尔折射率:无可用的

2、摩尔体积(cm3/mol):无可用的

3、等张比容(90.2K):无可用的

4、表面张力(dyne/cm):无可用的

5、介电常数:无可用的

6、极化率(10-24cm3):无可用的

7、单一同位素质量:121.878217 Da

8、标称质量:122 Da

9、平均质量:122.9021 Da2

计算化学数据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0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0

7.重原子数量:3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2.8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2

性质与稳定性干燥状态时,即使在空气中也可较为稳定。但若接触湿气,则立即被氧化。易溶于水并显强还原性。2

贮存方法常温密闭避光,通风干燥处2

合成方法1.原料无水三氯化铬,在干燥的氯气或氯化氢气流中于800℃下进行升华精制。而混在其中的三氯化铁,因在低温时先升华而可以清除。反应管可采用直径25mm、长500mm的一端封闭石英管或超硬质玻璃管,出口附近宜拉成缩颈,便于以后封闭。在开口处装上开有二孔的硅橡胶塞子,并插入通至底部的导气管和排气管。预先将反应管加热至500℃,减压使其完全干燥。把反应管横放,在管之末端,平铺上5g经升华精制的无水三氯化铬CrCl3,接着以每分钟50mL的流速通入不含氧的氯化氢和氢(1∶1)的混合气。反应管置于电炉中,在500℃下加热,即发生还原反应。使红紫色的原料全部变成白色后放冷,用氮气置换管内的气体,将导气管拉至出口处,然后封闭反应管。

2.方法一〔将10克锌粉,0.8克氯化汞、10毫升水和0.5毫升浓盐酸的混合物激烈振荡5分钟,倾出上层清液,留下锌汞齐粉。另加20毫升水和2毫升浓盐酸,鼓泡通入二氧化碳气,使能搅动混合物,然后分批加入5克氯化铬,即得蓝黑色溶液。在二氧化碳气中贮存待用。

方法二将5克六水合氯化铬溶于含有2.0毫升浓盐酸的35毫升绝对乙醇中,在二氧化碳气存在下,以每分钟以2毫升的速度将其过滤到一支2 x10厘米的Jones还原管(内装30目的锌汞齐粉)中。所得溶液封存于内装1克锌汞齐粉的玻璃瓶内。

方法三在赤热温度下,用氢气处理三氯化铬,即得无水氯化铬2

用途还原剂。使卤化物脱卤,使胺氧化物脱氧;使环氧化合物脱城成烯;醌还原成氢醌。也用于甾酮的2,4一二硝基苯脐保护基的脱除和烯二酮还原成二酮等。2

安全措施

|| ||

3

泄漏处理将泄漏物清扫进可密闭容器中。小心收集残余物,然后转移到安全场所。不要让该化学品进入环境。个人防护用具:适用于有害颗粒物的P2过滤呼吸器。3

包装与标志不得与食品和饲料一起运输。3

存储与强氧化剂、食品和饲料分开存放。干燥。严格密封。保存在通风良好的室内。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荣 - 教授 - 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