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精是指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遗泄的病证。多因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恣情纵欲等引起,基本病机为肾失封藏,精关不固。病变脏腑责之肾、心、肝、脾。临床辨证应分清虚实、或虚实夹杂。实证以清泄为主,虚证用补涩为要,虚实夹杂者,应虚实兼顾。西医学中的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前列腺炎,精囊炎,或包皮过长,包茎等疾患,造成以遗精为主要症状者,与本病类似,可参阅本篇内容辨证治疗。
名词解释遗精是指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遗泄的病证。其中因梦而遗精者称“梦遗”;无梦而遗精,甚至清醒时精液流出的谓“滑精”。必须指出。凡成年未婚男子,或婚后夫妻分居等长期无性生活者,一月发生遗精1~2次属生理现象。如遗精次数过多,每周2次以上或清醒时流精,并伴有头昏,精神萎靡,腰腿酸软,失眠等症,则属病态。
历史沿革1. 本病首见于《内经》,该书称遗精病为“精自下”,并对起病原因、兼见证候,均有阐述。 《灵枢.本神》篇说:“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叙述了遗精与情志内伤有密切关系。
2.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称本病为“失精”,认为本病是由虚劳所致。
3. 《诸病源候论·虚劳溢精见闻精出候》:“肾气虚弱,故精溢也。见闻感触,则动肾气,肾藏精,今虚弱不能制于精,故因见闻而精溢出也。”巢氏之说为后世肾虚遗精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4. 《普济本事方》正式提出“遗精”和“梦遗”的名称。
5.金元时期,朱丹溪除将遗精分为“梦遗”与“滑精”外,还倡相火导致遗精理论。
6.《医林绳墨·梦遗精滑》中认为:“梦遗精滑,湿热之承”,进一步充实了遗精的病机理论。
7.在此基础上,后世医家在治疗上提出了滋阴降火、补脾化湿、清热利湿、益气升提治则,并认识到不同脏器病损所致的遗精需分而治之。正如《证治准绳·遗精》所说:“独肾泄,治其肾;由它脏而致肾之泄者,则两治之。在它脏自泄者治其本脏,必察其四属以求其治。
遗精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根据本病临床表现,西医学中的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前列腺炎,精囊炎,或包皮过长,包茎等疾患,造成以遗精为主要症状者,与本病类似,可参阅本篇内容辨证治疗。
病因1. 劳心太过
凡情志失调,劳神太过,则心阳独亢,心阴被灼,心火不能下交肾水,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肾不交,水亏火旺,扰动精室而遗精。
2. 欲念不遂
少年气盛,情动于中,或心有恋慕,所欲不遂,或壮夫久旷,思慕色欲,皆令心动神摇,君相火旺,扰动精室而遗精。
3. 饮食不节
醇酒厚味,损伤脾胃,湿热酿生,蕴而生热,湿热扰动精室,或郁于肝胆,迫精下泄均可致遗精。
4. 恣情纵欲
青年早婚,房事过度,或少年无知,频繁手淫,或醉而入房,纵欲无度,日久肾虚精脱,或相火扰动精室,或肾不固精而成遗精。
病机遗精的病理变化总属肾失封藏,精关不固。其病位主要在肾,与心、肝、脾三脏关系密切。病理因素为湿与火。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且多虚实夹杂。因君相火旺、湿热下注,扰动精室,精关不固而遗者多属实证;肾精亏损,封藏失职,精关不固而泄者多属虚。在病理演变过程中往往出现阴虚火旺,阴虚湿热等虚实夹杂之证。
诊查要点诊断依据1.男子梦中遗精,每周超过2次以上;或清醒时,不因性生活而排泄精液者。
2.常伴有头昏、精神萎靡、腰腿酸软、失眠等症。
3.本病常有恣情纵欲,情志内伤,久嗜醇酒厚味等病史。
病证鉴别1.遗精与早泄
遗精是指没有进行性交的情况下,精液流出。
早泄是性交时精液过早泄出而影响性生活。
2.遗精与走阳
走阳是指性交时,精泄不止。
遗精是没有同房而精液流出。
3.遗精与精浊
相同点:尿道口有白色分泌物流出,流出物均来自于精室。
不同点:精浊常在大便时或排尿终了时发生,尿道口有米泔样或糊状分泌物溢出,并伴有茎中作痒作痛;而遗精多发生于梦中或情欲萌动时,不伴有疼痛。
相关检查体格检查有无包茎,包皮过长,包皮垢刺激。直肠指诊、前列腺B超。前列腺液常规检查有助于前列腺炎诊断。精液抗原检查可帮助发现精囊炎。
辩证论治辩证要点遗精辩证,首先辨明虚实,可从病之新久浅深判别。新病梦遗有虚有实多虚实参见;久病精滑虚多实少;湿热下注多为实证,但大多虚实夹杂;久病精滑则虚多实少。其次审查脏腑病位。用凡过度,邪念妄想梦遗者多属于心;精关不固,无梦滑泄者,多关于肾。此外,对肾虚不藏者还应辨别阴阳。
治疗原则实证以清泄为主,依其君火、相火、湿热、痰火,或肝经郁火之不同,或清或泄;虚证用补涩为要,审慎阴阳脏腑不同,以滋阴温肾,调补心神,固涩精关为宜;虚实夹杂者,应虚实兼顾。久病入络夹瘀者,可佐以活血通络
证治分类1.君相火旺
症状:少寐多梦,梦则遗精,阳事易举,心中烦热,头晕目眩,口苦胁痛,小溲短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心泄肝。
方药: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加减。
常用药:黄连、山栀、灯心草、知母、黄柏、丹皮、生地黄、熟地黄、天门冬、远志、枣仁、茯神。
2.湿热下注
症状:遗精时作,小溲黄赤,热涩不畅,口苦而腻,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程氏萆薢分清饮。
常用药:萆薢、黄柏、茯苓、车前子、莲子心、石菖蒲、丹参、白术、薏苡仁。
3.劳伤心脾
症状:劳则遗精,失眠健忘,心悸不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苔薄,脉弱。
治法:调补心脾,益气摄精。
方药:妙香散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山药、茯神、远志、木香、桔梗、升麻。
4.肾气不固
症状:多为无梦而遗,甚则滑泄不禁,精液清稀而冷,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头昏目眩,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夜尿清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补肾固精。
方药:金锁固精丸。
常用药:沙苑子、杜仲、菟丝子、山药、莲须、龙骨、牡蛎、金樱子、芡实、莲子、山茱萸。
其他疗法针灸治疗
1. 君相火旺
主穴:肾俞、关元、太溪、三阴交、神门、心俞。
操作:针宜补泻兼施。
2. 湿热下注
主穴:肾俞、次髎、中极、膀胱俞、阴陵泉。
操作:针用泻法。
3. 劳伤心脾
主穴:肾俞、气海、心俞、脾俞、三阴交、足三里。
操作:针用补法,脾俞、足三里、气海加灸。
4. 肾气不固
主穴:肾阴虚:志室、肾俞、气海、太溪、三阴交。
肾阳虚:志室、肾俞、气海、太溪、三阴交、关元、命门。
操作:针用补法;偏阳虚者,肾俞、命门、关元加灸。
转归预后遗精病证虽病及多个脏器,但初起大多较浅,若调理得当,多可痊愈。若是讳疾忌医,久病不治,或调治不当,日久肾精耗伤,阴阳俱虚,或命门火衰,下元衰惫,则会转变成早泄、阳痿、不育或虚劳等症。
预防调护1. 注意精神调养,排除杂念,清心寡欲。
2. 避免过度脑力劳动,做到劳逸结合,丰富文体活动。适当参加体育劳动。
3. 注意生活起居,节制性欲,戒除手淫,夜晚进食不宜过饱,睡前用温水洗脚,被褥不宜过厚、过暖、衬裤不宜过紧,养成侧卧习惯。
4. 少食醇酒厚味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文献摘要1.《灵枢·淫邪发梦》:“厥气……客于阴器,则梦接内。”
2.《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清,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3.《明医杂著·梦遗精滑》:“梦遗、精滑,世人多作肾虚治,而用补肾涩精之药不效,殊不知此症多属脾胃,饮酒厚味,痰火湿热之人有之。盖肾藏精,精之所生,由脾胃饮食化生,而输归于肾。今脾胃伤于浓厚,湿热内郁,中气浊而不清,则其所化生之精,亦得浊气。肾主闭藏,阴静则宁。今所输之精,既有浊气,则邪火动于肾中,而水不得宁静,故遗而滑也。”
4.《景岳全书·遗精》:“遗精之证有九:凡有所注恋而梦者,此精为神动也,其因在心;有欲事不遂而梦者,此精失其位也,其因在肾;有值劳倦即遗者,此筋力有不胜,肝脾之气弱也;有因用心思索过度彻遗者,此中气有不足,心脾之虚陷也;有因湿热下流或相火妄动而遗者,此脾肾之火不清也;有无故滑而不禁者,此下元之虚,肺肾之不固也;有素禀不足而精易滑者,此先天元气之单薄也;有久服冷利等剂,以致元阳失守而滑泄者,此误药之所致也;有壮年气盛,久节房欲而遗者,此满而溢者也。凡此之类是皆遗精之病。”“治遗精之法,凡心火甚者,当清心降火;相火盛者,当壮水滋阴;气陷者,当升举;滑泄者,当固涩;湿热相乘者,当分利;虚寒冷利者,当温补下元;元阳不足,精气两虚者,当专培根本。”
5.《医宗必读·遗精》:“古今方论,皆以遗精为肾气虚弱之病,若与他脏不相干涉。不知《内经》言五脏六腑各有精,肾则受而藏之。以不梦而自遗者,心肾之伤居多;梦而后遗者,相火之强为害。若乎五脏各得其职,则精藏而治。苟一脏不得其正,则必害心肾之主精者焉。治之之法,独因肾病而遗者,治其肾;由他脏而致者,则他脏与肾两治之。”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龚小刚 - 博士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