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赵晓宇:窃薯 | 长路专栏:微雨

科幻空间
原创
最前沿的科幻消息,最新锐的科幻作家,最精彩的科幻活动
收藏

《长路》电子杂志联合高校科幻平台,共同推出“微雨”系列栏目,推荐星火学院中优秀学员的课堂作品。这些作品虽有稚拙之处,但均具备值得修改打磨的潜质,既可令读者赏心,亦可令志同道合的作者有所借鉴。本期作品推荐赵晓宇同学的《窃薯》。

窃薯

赵晓宇,1996年生,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在读。像杨威利一样偏爱历史,像刘慈欣一样工科摸鱼。因为渴求超越便沉浸于幻想世界,让奇思妙想流为文字满溢而出,能成为一个科幻作者便心满意足。

抚台大人明鉴,小人确系穿越者,非那陈振龙秀才本人。冒领秀才功名是真,却非贪慕虚荣、欺君罔上,实是一腔热血、欲救苍生。如今大事已成,且听小人辩白一二,嗣后自有大明穿越司公人执我,别无二话。

眼下是万历十九年,我却生于西历一九九零年的福建,活到四十岁才穿越到了万历十二年,也即是六年前。我等后人对穿越缘由亦是莫名其妙,想我彼时正伏案奋笔养活一家老小,忽被一团白光笼罩,光团散去我便落到了海里。幸而路过商船搭救,船主正是那秀才陈振龙。

抚台大人当不知那陈振龙是何许人,可我后人却是知道的。他二十岁中秀才,乡试不第便下海经商,往返福建、吕宋之间。那吕宋有一海外奇物,名为“甘薯”,入土即生、一年多熟、量大味甘,是以当地少有饥馑。那陈振龙命中注定要做此善事,自海外偷得此物、返回中土,以此救活万千黎庶。

这本该是三年后万历二十一年之事。小人初闻他自报家门也惊讶不已,心想既然故乡难返,合当助眼前人成就一番大事业。孰料我登船不过数日,船上竟发瘟疫。陈振龙年已四十、身力不支、撒手人寰。现在想来,我穿越前风寒方愈,许是我把后世瘟病带到大明,才连累陈振龙一命呜呼。

说来也是天意,众船工说我与老船主年龄身貌相仿,又识文断字、气度不凡,便举我为新船东再往吕宋,数月方才返回福建。我至福州府闽县寻得陈秀才家人细说此事,举家悲痛自不必说,幸而早年置办下几十亩薄田尚能度日。我则就近寻了个私塾教字勉强过活,乡人知我不是陈振龙却还以“陈秀才”呼我,一二年间倒成了他本人一般。

小人经此一遭本已心灰意冷,只想在穷乡僻壤了却余生。然而天不遂人愿。两年前,万历十六年,天下大旱。苏湖之地尚不能免,闽地饥馑更甚。我眼见乡民械斗,千百人明火执仗厮杀田间,父死子继、兄复弟仇、妻哭儿啼,只为几乎断流之渠水能先流进自家田地;我眼见乡人毁家舍业,抛却祖坟故土向府城行乞,昔日邻里为一口吃食争得头破血流;我眼见官府贪墨粮食、不顾黎民死活,施粥棚里米汤淡寡如清水,缙绅家人牙子还在外面等着穷人家卖儿弃女为奴为婢……

抚台大人,这便是大明天下。彼时小人也一样在粥棚苟延残喘,可当恩公之子陈经纶饿死在我身旁时,我再不想如此苟活了。大人可知,本该是那死去的陈经纶把他父亲千辛万苦带回大明之“甘薯”上交抚台,再由大人晓谕地方救济斯民?可父子而今双双命陨,窃取番薯、拯救万民之事,舍我又其谁也?

说来惭愧,小人自穿越以来久居穷乡僻壤,饥荒之前方才知道些“穿越司”的事。却说那隆庆初年,忽有妖人现于各地州府,胡言乱语、毁谤朝廷、屡禁不绝,更有啸聚山林、落寇一方者,朝廷视为心腹大患。钦天监并南镇抚司明察暗访,方知“妖人”实乃“穿越者”。先帝下诏大赦,收之朝廷,才有了这大明“穿越司”。

抚台大人老历官场想必早已知悉,那“穿越司”衙门之用处,便是以后人阅历参谋朝廷之事。我原本只求安稳、不图富贵,但我前世所学却可救济百姓。孰料本地“穿越司”公人却对我所言置若罔闻,只知穿越者们老生常谈“朝鲜倭乱”“建奴为患”,却瞧不起一块小小“甘薯”,全然不把黎民饥渴放在眼里,甚至还要为朝鲜战事加派粮饷,简直置乡民于死地。

朝廷靠不住,小人只能靠自己。我明知“穿越司”对穿越者要一律收监送交京师,仍然冒险出逃,假冒陈振龙的秀才身份搭上一条吕宋海船权作账房先生。小人本就是农学出身,对甘薯种植和原来陈振龙偷运甘薯事知道得一清二楚,在红毛人禁令下将薯藤绞入吸水绳,瞒天过海把这海外奇宝送回故土,一来二去已过数月。

我知福州城内早已发下海捕文书缉拿小人,便趁夜返回闽县试种甘薯,收获一季救了饥民数十人。很快我把“甘薯”传遍全县,闽县饥荒大减,想必抚台大人当时也很惊讶吧?

小人为救百姓抛头露面,而今终被官府擒拿。冒充秀才功名是真,偷运“甘薯”之事是真,救活闽县百姓也是真。我本一介平凡“穿越者”,本不希求改朝换代、建功立业,但能以我所知所学救济饥民、丰实天下粮仓,我已无憾,要杀要剐已无所谓。

而今午时将至,“穿越司”公人已来押解我了。临走之前,请抚台大人亲往闽县一程,确证消小人所言非虚,再将“甘薯”传遍天下,如此义举必能永垂史册,华夏百姓将时代感念大人恩德!

小人与抚台大人就此别过。

构思理念

本期主题词有三个:“餐厅”、“粮食”与“传承”。袁隆平院士去世是前一阵的热点事件,于是“粮食”便成了我的首选。

其后的考虑基于三点:一,我比较擅长落后文明环境的技术视角剖析或神迹般的科技突破;二,我很喜欢群穿网文《临高启明》,阅读后反向想到,如果是知识有限的个人穿越,不开挂又能做到些什么;再加上第三个主题词“传承”,几个要素驱动下在知识储备中一番遍历,便找到了“陈振龙窃番薯”这段历史。

个人的能力终归是有限的,社会分工中蕴藏着强大的生产力,也造成了个人离开社会便活不下去的尴尬。但现代人掌握的知识对古代还是有优势的,即便是渺小的个人也有着颠覆性的力量。这力量不一定能改朝换代,也不一定要满足私人欲求。阴差阳错中的“天降大任”,孤胆英雄般的“救济斯民”,一个人物形象渐渐跃然纸上,也算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为人民服务”吧。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