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这地方有很多骗子,有的会玩弄遮眼的戏法,有的会用妖法迷惑人心,有的会用符咒伤害人的身体,还有各式各种化装的骗子,口若悬河的江湖术士,到处设下了陷阱。倘然果有此事,我还是赶快离开的好。——威廉·莎士比亚《错误的喜剧》从科幻作家到邪教教主作者:钟天意从菲利普·迪克笔下的探心者到《星球大战》里的绝地武士,形形色色的心灵能力,本质都在于试图借助探索并开掘人类所无法直接感知的心灵领域,为现实中绝对无法实现的某种奇观创造合理性。精神分析告诉我们,人内心深处的世界是神秘而不可窥探的;而对于诈骗来说,这反而是大做文章的绝佳舞台——曾经因汤姆·克鲁斯而间接走入国人视野中的山达基教(Scientology)便属此类。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它的第一任教主拉斐特·罗纳德·哈伯德(Lafayette Ronald Hubbard),在成为神棍之前原本是一位科幻作家;而这位作家的“成神”之路,背后则离不开王牌科幻编辑小约翰·W.坎贝尔的支持。对于科幻小说史来说,山达基教应当是最大的一个污点。
Part 1世界观:PSI及其文化环境20世纪20年代,由植物学改道半路出家的心理学家约瑟夫·班克斯·莱茵(Joseph Banks Rhine)将超能力混淆于心理学研究中,并发明了“心灵学”(parapsychology,亦“超心理学”)、“超感官”(Extra-Sensory Perception, ESP)和PSI,等一系列五花八门的名词用来形容他所研究的“心灵感应”和“预感”等心灵异能。莱茵荒诞的研究是二十世纪对人类心灵领域之集体迷狂的一个缩影。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可以忽略不计,但整个二十世纪中关于心灵异能的种种荒诞狂想——包括山达基教——背后几乎都可看到莱茵的影子。莱茵理念的核心是“伪科学”,也就是用科学去包装明显荒诞不经的理论,甚至用种种实验等手法将其完善。在整个科学话语狂飙突进的二十世纪,这种方法一直都是行之有效的:时至今日的“量子阅读”“水记忆理论”等,本质上都是莱茵的这一套东西。不过,将装神弄鬼的伪科学直接与宗教结合,也确实是相当惊人的“创举”了。难说是谁第一个如此尝试,但这样做过的人中,最成功的一定是哈伯德。
1911年3月13日,哈伯德出生于内布拉斯加州蒂尔登市。关于他的青少年生活,我们没法做出太多评价,因为其中掺杂了太多真假参半的东西:哈伯德曾说他四岁时,成为了美国西部印地安黑脚部族巫师老汤姆的门徒,而黑脚部族历史学家休登普西称此为谎言;根据1930年《华盛顿晚星报》的报导,13岁时的哈伯德是当年最年轻的美国鹰级童军,但事实上,他们的证件并未记录年龄,因此没有办法分辨谁是最年轻的。哈伯德的整个人生都是这种风格:始终游走在幻想与现实,谎言与真相之间。但我们无论如何臧否其人格,都不得不承认,他的人生确实足够精彩:他曾经接触过弗洛伊德的门徒,并因此对精神分析学埋下了兴趣的种子;因为父亲是海军军官的缘故,他曾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旅行,甚至到过中国,在那里接触了不少东方哲学;又在大学期间两次去加勒比海探险,参加西印度矿物调查。有了这些经历的帮助,从30年代到40年代,哈伯德写作了很多小说,尤以科幻小说出名。“很多”不足以形容他的高产——他曾写作过数千部作品,并因此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中榜上有名。当然,这些小说的质量并不高,如果你读过他晚年的长篇小说《地球杀场》(Battlefield Earth),就会发现他的小说格调低劣,充满着意淫性的夸张情节,活脱脱就是美版的起点爽文。他的作品大都发表在所谓的“纸浆杂志”上,再怎么笔耕不辍,稿费收入也仅仅够维持温饱。
然而,改变了哈伯德命运的,同样也是科幻小说:他的小说被《惊异科学故事》(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刊发,而他本人也结识了约翰·坎贝尔,“黄金时代”的开山鼻祖。Part 2人物:哈伯德与坎贝尔作为科幻作家,哈伯德的高光时刻是曾与艾萨克·阿西莫夫等知名作家经常出没于约翰·坎贝尔杂乱的办公室里。当时,就连阿西莫夫都曾经非常喜欢他的作品:他(哈伯德)是一个大下巴、红发、高大、宽宏大量的家伙,令我吃惊。……他笔下的主人公都是些被迫面对超常状况的小人物,我以为他自己也是同样的家伙呢。“你和你的小说看上去一点也不一样。”我说。“为什么?你喜欢我的故事吗?”他问道。“噢,它们都很棒。”我热情地说,在场的人都笑了,我脸红了,试图解释说如果故事很棒,而他不像他的故事,我可不是说他不好。——艾萨克·阿西莫夫阿西莫夫看得很对:哈伯德绝不是什么可怜的小人物。他有着相当强的表演欲,经常会为了扮演英雄而扯下一连串的谎。在珍珠港事件之后,入伍海军的哈伯德曾负责指挥一艘潜艇驱逐舰;战争虽然使他没法写小说,但他的“创作”之路从未停止。在他口中,自己曾击沉过两艘日军舰艇,是个当之无愧的兰博式英雄,他就是凭这套谎言骗得其女友萨拉·诺斯拉普(Sara Northrap)芳心的;但事实上他们的舰队只在俄勒冈海域活动,而他只射击过一些漂在海面上的木头。可想而知,等待萨拉的,是一段极为悲惨的婚姻:她最终因无法忍受哈伯德的疯狂和暴虐而离婚,但余生几乎都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下。
其他科幻作家和哈伯德谨慎地保持着距离。譬如,海因莱茵和哈伯德有过短暂的交情,但没过多久就彻底决裂了。而坎贝尔不一样:对于哈伯德来说,王牌编辑坎贝尔就是他的伯乐——这两人的交情,直接影响到了后来山达基教的创立。众所周知,坎贝尔本人就对心灵异能之类颇为痴迷,他不仅仅是把它们当做有趣的科幻素材,更是发自内心地相信它们真的存在——当年坎贝尔发现查尔斯·福特,绝不仅仅是出于文学上的惜才。他相信哈伯德将来注定能成大事,而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看对了。Part 3开端:戴尼提的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哈伯德偏离了写作之路,重新拾起心理学这一旧日爱好:在海军服役期间,哈伯德的心理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的创伤。1947年10月,美国退伍兵管理局曾收到他的一封来信,因为“抑郁和自杀倾向”请求管理局提供心理治疗,解决自身的问题,这似乎也可以解释他后来对精神分析重拾兴趣,直至一发不可收拾,创造了“戴尼提”(Dianetics),也就是后来山达基教的核心理念。“戴尼提”的概念部分源自人本主义心理学,但哈伯德当然对其进行了扭曲。在希腊语中,Dia的含义是“通过”,而nous的含义是“心灵”,所以“戴尼提”就是“排除有害印象的精神治疗法”。
它的兴起自有其历史动因:二十世纪50年代,在西方心理学领域占主要地位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行为主义学派,他们以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对动物的实验做依据,得出的研究成果对于人类认识自我有着重要的意义。弗洛伊德在文学上的影响力今日广为人知,但在心理学上,围绕他产生的争议却始终未曾断绝。在50年代中期,与弗洛伊德针锋相对的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创立。与弗洛伊德的把精神失调者作为对象的精神治疗法不同,马斯洛批判精神分析只关注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关注“正常”心理的视角,主张健康的人也可以从精神治疗中得到好处,因为这有助于健康人进一步了解自己,提高生活效率。此时,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风潮下,美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精神发展中心”,提供类似“精神理疗”的服务。可以想象,其中必然鱼龙混杂;而哈伯德正是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时机。戴尼提理论登堂入室的标志是1950年5月。哈伯德出版了《戴尼提:心理健康的现代科学》(Dianetics: The Modern Science of Mental Health)一书,在其中提出了自己相当独特的,替代主流心理学的诊疗方法。这本书非常畅销,很快就突破了百万大关。
而就在《戴尼提:心理健康的现代科学》出版的同一个月,坎贝尔就在《惊异科学故事》上默契地刊登了哈伯德关于同一主题的一篇论文《戴尼提:科学的进化》(Dianetics: The Evolution of a Science),并写道:“这篇文章不是一个骗局、笑话或别的什么,而是对一种全新的科学理论的直接、清晰的陈述”。即使后来面对种种争议与批评,坎贝尔对戴尼提理论的信仰也未曾动摇。他曾特意强调,哈伯德的文章是真实的,而不是伪科学,并在来年的一封私人信件中解释了哈伯德文章发表的背景:长期以来,《惊奇科幻故事》一直试图在实验阶段发现未来十年左右将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显著影响的技术力量。关于戴尼提的文章发表时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我亲自调查了戴尼提一年多的实际结果后,才将此文公诸于世。——小约翰·W.坎贝尔坎贝尔是戴尼提理论的“头号书迷”,这只不过是坎贝尔为哈伯德微不足道的一点贡献。就在1949年,坎贝尔还曾劝哈伯德夫妇搬到离自己更近些的地方去住,因为他认定戴尼提理论的提出是一个历史时刻,而自己想要见证这一刻。而后来,坎贝尔更是曾在戴尼提研究基金会中任职。为什么坎贝尔会如此信赖哈伯德?首先,后者一直是一个有说服力的健谈者,他天生就有将一点点知识添油加醋成一整套“知识”的才能,这点毋庸置疑;其次,如前所述,坎贝尔本人也很是信奉ESP;但最关键的是,坎贝尔本人确实曾体会过它的神奇之处。哈伯德把个人记忆比作记录每一次经历的“时间轨迹”。通过催眠,他相信痛苦的经历可以被回忆和“抹去”,从而对身心健康产生有益的影响。为了鼓吹自己的理论,他曾请坎贝尔在沙发上躺平,尽量放松心情,配合进行一次催眠体验治疗。而坎贝尔惊讶地发现,随着哈伯德的不断诱导,他能够清晰地回想起被遗忘已久的事件,甚至重新体验他出生时的惊人经历——就连困扰他一生的慢性鼻窦炎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至于究竟是哈伯德真有心理治疗的天分,还是仅能归功于安慰剂效应,这就不得而知了。
坎贝尔和哈伯德的更多纠葛参见阿列克·内瓦拉-李的《惊异:约翰·W.坎贝尔,罗伯特·A.海因莱因,L.罗恩·哈伯德和科幻的黄金时代》一书,该作获得了2019年雨果奖最佳相关作品提名,据传正在引进途中。Part 4发展和高潮:山达基教及其争议可想而知,戴尼提理论遭到了来自心理学界的一系列批评,以至于哈伯德放弃了将戴尼提提升为专业治疗的想法。1954年2月,他放弃进军心理学,转而创建了山达基教会。山达基教面世之初,披着一层人畜无害的伪装,这也是它与其它邪教最为不同之处:首先,它用科学的话语掩盖背后心灵能量之类的陈词滥调(其教名Scientology即引申自Science);其次,它的教义并非鼓动信众信仰某个存在,而是鼓励人们审查自己的内心,从而从自己身上获得拯救;最后,它宣称自己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没有战争、没有疯狂的世界,这看上去就比任何一个邪教都要崇高得多。
对于哈伯德个人来说,走创教这一步极为精明,同时也是水到渠成的。这既可以利用宗教仪式宣传山达基教的思想,招募信徒,更能利用政府为宗教活动开具的种种政策性特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免税。是的,免税——哈伯德几乎从不掩饰自己对金钱的渴望。写作《戴尼提》一书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只是后来挣得不如花得快,身无分文的哈伯德才决定来点“更刺激的”。在教众面前,他是平和而伟岸的救世主,而这一表象却掩盖了山达基教的本质:一台黑洞般的吸金机器。自打1955年7月,哈伯德在华盛顿宣布山达基教创始教会成立以来,它曾经以燎原之势传遍西方各国,在美国的信众一度达到十多万,就连好莱坞明星汤姆·克鲁斯和约翰·特拉沃尔塔这样的名流也是其信徒。而阿汤哥甚至曾为山达基教而放弃自己的天主教信仰,并被迫长时间与自己的小女儿苏瑞长期骨肉分离。这些“善男信女”们要经常参与教会内的“听析”(即接受山达基教内部的心理治疗),而50个小时的听析费用可高达2350美元——在60年代,建造一栋房子也不过16000美元左右。一些山达基教分部一星期的收入可高达百万之巨,至今也没人能准确估计山达基教的“国库”内究竟存有多少金银。
然而,导致坎贝尔和哈伯德最终决裂的,也正是金钱:50年代初,哈伯德仅靠卖《戴尼提》和开讲座就赚得盆满钵满,于是他开始一掷千金:他曾经在林肯汽车经销店欣赏展出的汽车时,眼睛都不眨一下地随手买了一辆送给萨拉。坎贝尔将运营戴尼提研究基金会视为使命,而哈伯德则将其视为用后即弃的玩物。两人因为“高尚”的目标而紧密团结起来,金钱却在其中埋下了决裂的种子。而哈伯德也对坎贝尔日渐不满:“……戴尼提所蕴藏的金钱和荣耀,对于那些我不幸与之交往的人来说,实在是太多了……早期的两个同伙,约翰·W·坎贝尔和J·A·温特,因我拒绝让他们写关于戴尼提的文章而变得尖刻和暴戾。因为我认为他们的知识太少,他们自己的偏见又太大。”于是在1951年,两人分道扬镳了。坎贝尔辞去了基金会的职务,成为了哈伯德敌人名单上的一员,并宣称哈伯德要为戴尼提运动期间的破坏性财政和彻底的混乱负责。但坎贝尔的反击实在是就人不就事。在1956年的信件中,他还如此腹诽道:事实上,是我,而不是罗恩(注:Ron,罗纳德的昵称),最初建议放弃让它(戴尼提)成为一种心理治疗方式,而是让它脱胎换骨成为一种宗教。因为(戴尼提)只有借助宗教才能以业余爱好的形式面世。——小约翰·W.坎贝尔Part 5未完待续的尾声在两人分道扬镳之后,这段科幻圈中的疯狂轶事也走近了尾声。至于山达基教在整个二十世纪后半叶的“野蛮生长”,已经是另一段故事了。自打问世以来,戴尼提理论一直受到科幻圈的质疑:曾经欣赏哈伯德的阿西莫夫直斥其“根本不是科学”,而资深作家杰克·威廉森称之为“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疯狂修正”。1954年,菲利普·迪克更是写了讽刺小说《轮回》,以其中主人公爱伦·胡(Elron Hu)暗讽哈伯德。科幻领域对山达基教的抨击一直持续到今天,《南方公园》第九季《困在衣柜里》一集中,便指责山达基教是“一个全球骗局”,并将山达基教仅向捐赠巨款的信徒透露的信息公布了出来。不过,当时在旧金山其他地方的科幻圈,戴尼提理论得到了更多认可。引用《惊奇故事》(Amazing Stories)的编辑雷蒙德·帕尔默(Raymond Palmer)之评价:到了20世纪50年代,一群科幻迷已经接受了幻迷史学家小哈利·华纳(Harry Warner Jr)所称的“Psi-Fi”——一个把主流科幻和对心灵感应实验、夏佛之谜,当然啦,还有对戴尼提的兴趣混合在一起的亚流派。——雷蒙德·帕尔默(注:夏佛之谜,指作家理查德·夏佛Richard Sharpe Shaver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些主人公声称自己亲身经历过一个险恶的古代文明,在地下洞穴中发现了神奇的技术之类。可能是出于宣传目的,他的出版商宣称这些故事都是真的。)直到今天,全世界的科幻作家们仍旧对ESP理论/概念情有独钟,我们今日也能看到很多此类佳作。归根结底,信仰戴尼提之类的ESP理论算不上什么坏事,因为科幻写作本就有着与生俱来的无羁想象;但把它加工成山达基教之流,这就是十足的犯罪了。至于哈伯德——成为精神领袖之后,他的工作并不仅仅是躺在床上数钱。大概是惦念旧情,他主办了著名的科幻大赛“未来作家竞赛”(Writers of the Future Contest):虽然山达基教声名不佳,但这项竞赛的含金量极高,是新人出道最好的方式之一(较为出名的作者包括史蒂芬·巴克斯特、罗伯特·里德、卡罗琳·艾夫斯·吉尔曼和凯伦·乔伊·富勒等。该奖项的获奖作品还曾被引进国内,共计十三卷,由辽宁画报出版社出版)。
此外,利用科幻写作的经验,哈伯德“发挥余热”,为山达基教编织了一整套有板有眼的教义。在今日披露出的山达基教所谓高阶内部资料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在七千五百万年前,兹努(原文作Xenu或Xemu)是银河联盟(Galactic Confederacy)的首领,统治著26颗恒星及76颗行星,其中包括地球(当时地球名为Teegeeack)。为了解决人口过剩问题,兹努将数十亿外星人送往地球各处的火山。这些外星人搭载的交通工具,是外型类似DC-8客机的太空船。然后,兹努引爆核弹,将外星人杀死。他们残留下来的精神体,正是对人类造成精神伤害的主要原因。……山达基教将一个人的灵魂称为希坦(此名词源于希腊字母θ)。而那些遭残杀的外星人所遗留之灵体,则称为希坦灵体。——山达基教资料根据山达基的资料,兹努所领导的银河联盟之完整历史记录,必须待学员听析至OTⅢ(Operating Thetan)阶段后才能全盘了解——这大概是历史上最为昂贵的科幻小说。兴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东西当成科幻小说看还好,当成教义去供人信仰也太不可思议了;那么看看最近的一个例子:2018年末的时候,中国共青团在官方微博上公布了这样一个本土邪教——“银河联邦”。用劣质的P图素材,不知所云的教义,它在短短几个月内便收获了大量信徒。
改变成漫画的兹努世界哈伯德人生中的最后两年隐居在加利福尼亚州克雷斯顿附近的牧场,那时他仍旧能继续收到大量的金钱。《福布斯》杂志估计,到1982年止,汇集在他名下的财产至少有两亿美元。1986年1月17日,他遭受了致命的中风,一代枭雄就此身亡。借用山达基教的前忠实信徒格瑞·阿姆斯特朗对哈伯德的评价:“他是阿道夫·希特勒、查理·卓别林和孟豪森男爵(注:即吹牛大王)的混合体。总之,他是个骗子。”哈伯德已死,但他的王国仍未消亡。在20世纪展现众多的新兴宗教时代,山达基教从一开始就饱受几个政府(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的争议甚至警察的镇压,但它的生命力极为顽强,香火今日依旧未曾断绝。它也是当代历史上诉讼最多的宗教——整个二十世纪后半场,它曾以宗教迫害之名义,对政府组织提起无数的诉讼。至于坎贝尔——与哈伯德分道扬镳并没有让他清醒些。事实上,50年代中期,坎贝尔已经堪称走火入魔了:他一度坚信自己继承了一段二十亿年之长的历史记忆,并且即使在哈伯德不在的情况下,他也开始独力研究ESP能力。他曾给埃里克·弗兰克·罗素致信:“我知道心灵传送、空中悬浮和其他一些自发的psi现象的一般概念。此外,我还知道预知未来的基本定律。”除了戴尼提理论外,坎贝尔又发现了新方向——“心理电子学”。他曾利用杂志推广由托马斯·盖伦·海罗尼默斯(Thomas Galen Hieronymus)所发明的“海罗尼默斯机”(Hieronymus Machine),这是唯一一个获得美国专利的“电子心理操控设备”。海罗尼默斯声称,他的发明可以探测到“电子辐射”,一种一切物质均具备并可发射的能量。坎贝尔为自己也制造了一台,并于1956年6月向读者宣称:我的直接观察结果是他的机器有效果,但不是通过应用任何已知的物理法则起效。我相信海罗尼默斯发现并应用了一个新的法则,但不是他在自己理论中所说的那个。——小约翰·W.坎贝尔两个月后,他有了一个更惊人的发现,那就是这台机器“在没有插上电源的情况下工作得和插电源的情况下一样好”。如果这听起来像魔术,那正是坎贝尔所相信的。而山达基教同样也吸取了这一“创意”:它的另一敛财手段是出售昂贵的专用电子设备“心灵电仪表”(E-meter)。滑稽的是,当一些退教的信徒试图在eBay上出售这种设备时,山达基教会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勒令他们下架商品。
海罗尼默斯机设计图纸今日,坎贝尔所醉心的那台海罗尼默斯机器早已被遗忘,但它的“高科技”后继者仍与我们同在。我们没有介绍这台机器的构造,不过可以转引另一桩案件作为参考:2013年,一名英国商人在市场上投放了一种声称可以探测到爆炸物、钞票或人体的案件产品后,被以欺诈罪起诉。这台名为ADE 651的手持设备被数以千计地出售给了世界各地的安检部门,但经过调查,人们却发现它根本不包含任何可用的配件:它实际上不过是一根定位器。这个案件也是对“戴尼提”之流“心灵异能”绝妙的隐喻:它看上去足够像真的,摸上去也像真的,但当你拆开它金光闪闪的外壳之后,你会发现它不过是个小小的蜂鸣器,外加一节五号电池。它是“科学捕梦网”,但“捕梦网”本就不存在,“科学”这个前缀自然也就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