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
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创立于2003年是清华大学校内科幻文化爱好者的团体是一群对于泛幻想类作品(包括科幻文学、电影、游戏等,以及奇幻、武侠等方面)有着同样的热情与喜爱的人们,聚集交流的平台。该协会现有会员700余名,日常活动丰富多元。
这里是科学的先锋,是幻想的源头,是有趣灵魂的集散分拣中心。
/
UC 本名柯挚捷清华大学2017级机械系7字班学生,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会长****采 访 实 录
高校科幻: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幻的?
UC:现在回忆起来,最早看到的可以算作科幻小说作品是张之路的《极限幻觉》(没记错的话是一本儿童文学选里,那会差不多刚上小学),后来有意识地看应该就是从大刘开始了,高中一上来看的就是《三体》。如果不限制形式,应该说是初中时被带着看Star Trek入的科幻坑。那时候没事干,电视剧系列还都看完了,现在怕是不太能补这么大的坑了。
高校科幻:您是如何定义科幻的?
UC:啊,又是我第10喜欢的定义科幻环节(大雾)。协会群里也会讨论这种问题,很多时候都是从某些具体作品延展出来的,有时候太激烈了也会吵起来。我的理解就是能够给出科学解释的幻想文学,写的事情是虚构的,但是又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越说越像在开除科幻籍)。这个边界可能不是很清晰,很多时候还是看主观感受,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着科幻作品的不断丰富,偏离传统定义的作品也会越来越多,但只要是好的都可以看嘛。
高校科幻:您都参加过哪些科幻活动?有没有印象深刻的?
UC:上大学前几乎没怎么出来活动过,都是自己一个人看,有时候逛逛论坛贴吧。后来就是在科幻协会既干活又来玩的那种了,读书会观影会音乐会什么的(再说下去要变招新宣传啦)。参与的校外活动,主要是未来局搞的APSFcon,18和19年的我都去了,感觉就是大家在一起氛围特别亲切,一群有共同爱好的人在一起就会特别热闹,特别有趣,遇到的大佬们也都超级nice。
再有印象深刻的就是协会搞的比较大规模的活动了,像是之前跟北大联合的征文(虽然自己没交上稿),还有今年5月4日做的星战特别放映(因为之前忙了两天自制那个光剑模型)。还有去年的科幻音乐会,也是很久以前就有了想法终于实现了的,来玩的人比想象的还要多,演出者也都尽力来表演,虽然准备过程挺曲折的,但活动之后就觉得都值得了。
高校科幻: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幻社团的?为什么加入社团?在社团里您收获了什么?
UC:我接触科幻社团是大一刚来学校。主要也是自己喜欢看,然后之前又一直找不到同好,从一开始就想加了。收获嘛,就是和大家在一起很开心,所以说收获了快乐吧。当然也跟着或者带着做了不少事,成就感也有一些。
高校科幻:作为社团负责人(成员),在社团这2年最难忘的事是什么?
UC:从大一入会算起应该是两年了,难忘的事挺多的,要说最难忘还是每年招新。一方面是能见到很多有趣的新朋友,再一个,学业繁忙不常出现的会员也会过来转一转。下午人少的时候看摊的几个人聊着天分享点伏特加(尤其春季招新,北京3月真的冷),也是不太常有的体验了。(瞧瞧我净记得些什么东西啊。)
高校科幻:在管理社团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
UC:今年夏天刚接过会长,也称不上什么管理经验。要说的话,一个是要有一个有趣的点子,坚持去做,再一个就是要积极对内对外塑造社团的形象。因为我之前一年在协会里管宣传,所以可这方面的感想比较多。好的点子可以把大家发动起来,让参与或者看到的人也觉得有趣。比如我们之前一直坚持的每日一图,就有不错的反响,尤其是脑洞特辑和原创特辑,发的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联想和脑洞,以及协会里大佬的原创作品。这些后来也转化为协会里的“梗”或者做成协会的定制周边。稍微说一点教训吧,就是社团一定不能自闭,要努力跟外面接触,无论是学校里的其他社团或者别的组织,还是校外的相关机构。尤其是科幻圈子里的人,只要去找都还比较容易交流。我之前和外面接触的机会其实挺多,但是有些就没太抓住,有点遗憾。
高校科幻:之前负责宣传工作有什么特别的体会?
UC:之前一年的话主要在协会负责宣传工作,微博、微信都是我在弄,包括之前搞每日一图,每天晚上回宿舍第一件事就是选图、发图(有时候还要发别的推送),到后来都成了生活习惯了,也算一种精神寄托吧。
高校科幻:对科幻协会以及学弟学妹们有什么期待?
UC:希望人能越来越多,活动越办越好。之前一年就搞出不少有意思的事,希望能继续下去,然后跟外界能有更多交流吧。
学弟学妹…欢迎加入科幻协会!
高校科幻:科幻协会的经历对您的创作或者其他方面有什么影响吗?
UC:创作谈不上,征文日常交不上稿(哭)。其他方面的话,给了自己一些不同的体验,再就是在协会里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有时候一起漫谈也有很多收获。(讨论科幻.jpg)。还有就是给协会做事有效阻止了生活的肥宅化(大雾)。
高校科幻:很多科幻征文比赛都提倡所谓的“硬科幻”写作,在您看来写“硬科幻”需要具备怎样的科学基础?
UC:这个看要写什么……要么写自己熟悉的领域(比如某些理工科学生以本专业为基础的作品),要么就去看相关领域的教科书。然后要写硬科幻,也得关注下相关学科最新进展之类的吧。
去年带协会社会实践支队去成都,科幻世界的刘维佳老师就说过,最狭义的“硬科幻”又叫“工程师科幻”,完全就是按照说明书或者技术构想来写的。那样的作品科学性很强,但文学性、故事性都会受影响,受众就会很局限。
都说“艺术家要体验生活”,所以我想写“硬科幻”也一样,情节要出于生活,设定也要出于作者认知,不能强行。一定说有什么共通的基础知识的话…高数+大物?那属于理工科学生的基本素养了。如果是说寻找启发&积累知识,可能就像之前小刘在清华讲座时说的那样,没事了读读论文当娱乐吧(雾)。
高校科幻:您有特别喜欢的电影或小说吗?您在欣赏科幻作品时是否会出于科学家的本能分析其情节是否符合科学原理呢?
UC:其实我比较杂食,什么都看,看了觉得爽的都会喜欢。可能国内的作品,像《流浪地球》,会更容易共情一点;要是国外经典的作品,可能又觉得更厉害一点。个人最喜欢的还是《星际迷航》系列吧,毕竟是入坑作(笑)。
科学家的本能谈不上,我学机械的。可能我更关注内在逻辑的合理性,如果作品里面的“设定”是自洽的,我觉得就可以算是科学的了。虽然某些作品故意反直觉,一开始接触起来确实比较困难。反而是有一些技术细节,它要说的太全了我还真的会去算算,尤其是有些经常放具体参数的近未来题材作品。不过我可能属于比较善良的那种读者,一般都是给找合理性的,反正数量级没搞错就行。
高校科幻:最后有什么特别想说的话?
UC:Live long and prosper!要说中文的话……我们选择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