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王德威对话深大教师:探讨科幻文学在中国的演变

科幻空间
原创
最前沿的科幻消息,最新锐的科幻作家,最精彩的科幻活动
收藏

【深圳商报讯】(记者魏沛娜)近日,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暨比较文学系爱德华·C·亨德森讲座教授王德威受邀前来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参加一场名为“从‘五四’到《三体》”的圆桌对话,与深圳大学的教师就科学思想与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发生与演变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而又积极的讨论。王德威认为,“五四”反映了科学思潮在中国的传入,而刘慈欣的长篇小说《三体》则引发了近年来的“科幻热”,两者跨度百年之久。但“科幻”作为一种文类,它与中国神魔志怪小说是有密切融合的。他指出,我们常讲“五四”运动的启蒙性,这是“五四”运动“格物致知”的一面,而科幻文学则是“五四”运动“格物致幻”的另一面。我们不必把“五四”带来的科学话语作为唯一的科学话语体系,科幻实际上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启蒙的意义,它反映了知识分子们的想象力。这里的“幻”不是“仙侠剧”“不知何所来、不知何所去”的幻想,而是一种基于“格物”的幻想,即在有限的知识场域之外那个世界的幻想,换言之,则是对于“幽暗意识”的理解。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曾嵘就科幻文学在东亚地区的流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以科幻文学在近代日本的发生为入手点,谈到当时日本文学界对科幻文学的态度。1883年,日本思想家尾崎行雄将与科学有关的概念引入日本之后,西方科幻文学在当时的日本颇有影响。当时的科幻文学,却是基于当时日本积贫积弱的一种虚构与想象,表现了日本知识分子迫切需要变革维新的诉求。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未将科幻文学编入文学史,这既有整个东亚地区文学观与政治制度的差异,也与当时国民的科学观有一定关系。因此,我们今日立足“五四”百年反思科幻文学的传播机制,必须要对科幻文学的发展、沿革与流变趋势有所审视。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温雯则从当下文学现状以及文学生产机制入手,谈到了目前网络文学与“五四”启蒙观的脱榫。她认为,科幻文学最应该在网络文学当中产生,但当下中国许多网络文学特别是“穿越小说”却在本质上缺乏科幻文学的“未来幻想”,因此离王德威所说的“众声喧哗”仍有相当差距。就互联网时代而言,文本的接受难度要大于影视作品的接受,因此未来是否可以从科幻影视剧入手,从而将科幻文学的发展推向一种新的形式?随后王德威对以上观点进行了评议。他首先指出了目前中国网络文学的现状。他认为,尤其对专研文化产业的师生来说,网络文学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这是信息时代文学存在的方式之一,也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体系。并进一步表示,研究科幻当然绕不开对科幻流变历史的考量,晚清科幻文学的兴起,与当时印刷业等媒介的兴起分不开,其实当时惊世骇俗的程度并不亚于今日的网络小说。科幻文学曾进入到当时的文化产业链,但后来被鸳鸯蝴蝶派等其他新兴文类淘汰。再看今天的《三体》的热,我们可以感觉到刘慈欣的《三体》带动了科幻文学的走红,但是科幻文学发展史有前车之鉴,在当下各种复杂因素之下,中国内地科幻文学的发展路径是否会一直乐观,这恐怕很难说。但王德威教授也表示,他对未来中国科幻影视剧表示审慎乐观,因为从科幻文学到科幻影视剧,需要几十年的发展时间。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界资本是庞大,在这样的资本驱动下,中国一定会做出非常好的科幻影视剧。(编辑:p_vmeiling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