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达医晓护的第2114篇文章
随着我国人民经济收入水平的增长,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关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十九大报告中也将“加强健康教育”列为重点,明确提出“利用新媒体拓展健康教育”。然而部分不法商家和机构也趁虚而入,借科普之名进行各种夸大和虚假宣传,谋取暴利,骗取钱财。
例如影响很大的“魏则西”事件,就是典型的受到虚假、违规医疗广告的误导。而前段时间被查封的权健公司的“火疗”等项目,也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假科普。作为医疗工作者,笔者也常常收到亲戚朋友转发来的一些“健康科普”信息,从“甩手治百病”、天价保健枕头床垫,到某些号称有神奇疗效但医生也闻所未闻的新药,让人哭笑不得。由此可见,一方面老百姓对于医疗保健信息非常关注;另一方面老百姓容易接触到的媒体上充斥着大量伪科普信息。
虽然在政府的号召和引领下,近几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医学工作者加入科普宣传的队伍,也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但是老百姓平日容易接触到的信息里仍然有大量虚假、夸大、甚至欺骗性的宣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包含表示功效的断言或保证,不得说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不允许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医疗广告内容仅限于医疗机构名称,地址,类别,所有制形式,诊疗科目,床位数,接诊时间和电话。类似的规定国外也有,例如法国的《公共健康法》和《医疗职业道德法》也规定,禁止任何形式的医疗机构或药品做广告。因此,遵纪守法的正规医疗机构基本不会去媒体上打广告。而那些违法经营的医疗机构则有很大的动力做广告,夸大治疗效果以便谋取暴利。而目前对于这种违法医疗广告的打击力度不大,在互联网上近乎泛滥成灾。魏则西正是受到此类广告信息的欺骗。
此外正规的医疗机构吸引患者,主要是通过开展新技术,改进医疗质量,例如住院时间,均次药费等指标,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等手段达到的,而这些数据普通老百姓不容易知晓。虽然也有部分专业医生加入到科普宣传的队伍中来,但是相比商家势单力薄,科普宣传也并不会给他们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他们缺乏在各种媒体平台上进行科普宣传所需的精力和资金,很多好的科普文章传播范围有限。相反那些非正规机构或者商家则有很大的动力通过科普的形式来包装自己的产品,大量制作各种伪科普文章,不惜重金在各类媒体平台上铺天盖地进行宣传,普通百姓容易获得这些信息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除了国家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以外,作为普通消费者,也应具备辨别健康信息真伪的一些基本知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鉴别:
首先看内容
如果是宣传某某医疗机构治疗某种疾病有特效的,马上可以判断是虚假广告。这样的广告本身就违法,一般都是小的私营医疗机构做的,正规大医院是不会在媒体上发医疗广告的。而小医院治疗某种疾病效果特别好甚至超过大医院的情况,在现实世界里基本不存在。同理,如果是宣传某种疗法、某种膏方治疗效果特别神奇的,都可以判断是虚假违法广告。
其次看是否符合常理
如某些看起来像科普的文章,宣传某种新上市或者新研发的药物治疗某种疾病效果特别好。虽然这看起来不像是广告,但是新的药物研发出来到上市,中间往往要经历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需要做大量临床试验,而其疗效结果往往也只能在专业医学杂志上看到。普通大众媒体对这种专业性很强的知识没有多少兴趣,更喜欢能够吸引眼球增加流量,或者带来大量广告费收入的文章,对于消息本身的真伪却并不在意。
三看内容来源
如果科普内容来源于商家、保健机构,或者来源不明,基本都不可信。如果是正规大医院的医生所写,可信度会比较高。
四是咨询专业人士,如正规医生
其实很多伪科普文章,虚假广告等信息,医生一看就知真假。即便对于某些非本专业的药物或者疗法不清楚,他们也可以通过文献检索等专业方法很快查出真伪。
如果通过以上的方法,您仍然觉得判断健康信息的真伪有困难时,那就建议干脆不要去看这方面的文章。简简单单通过咨询医生,就可以获得足够并且专业的医疗和保健知识。
作者: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急诊危重病科
王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