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科技与艺术,突然间在中国成了热门话题和重点发展方向,因为这在国外是几十年来长久持续的跨界研发重心之一。我上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就开始这方面的实验创作,在2004年应邀到中国台北艺术大学科技艺术研究所任教,并共同创建台北艺术大学艺术与科技中心,在此谈谈关于这个主题的具体经验和思考。今天唯一的革命,只能是科技革命。科技已经主导当下生活的一切;当然,它与艺术的关系也不证自明。其实自古以来,艺术创作的推进一直就与工具的演进紧密结合。当下科技与艺术的关系貌似复杂不清,但宏观来看,科技可以视作人类的工具之无续延伸。科技,硬件,软件,甚至网络社会,也相当于人身体的外延、人身上的义肢。但它们不仅增强了我们的肢体,更高倍扩大了我们想像力的边界。然而,从最早庄子借庖丁之口所提出的「臣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的追求技术之更上层的「道」的概念,到「器」、「道」二分,以及道、器互用的长久传统之中,技术或科技,对于国人而言成为一种创新的手段。科技艺术在中国今天因为重新被拍成真人电影而再度掀起关注热潮的日本科幻动漫《攻壳机动队》的叙事之中,藏有一最关键的主题:身体(义体)与灵魂(意识)的分离和对抗。它再次提醒我们关于身心的二元对立:科技与艺术看似紧密纠缠,但同时又相当脱离对立的底层结构。人机一体 / 生化人 / 义体人 (cyborg) 的概念在今天已不是科幻想象,而是我们还没看清的活现实。今天的智能手机,早已成为我们尚未承认的第五肢,而手机内的网络社交媒体,已经是我们的第二生存、第二意识、第二大脑。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中国的网红,她们经由科技改造过的面容和身体,配上无数机器串连而成的社交网络,挥舞着无比强大的无形煽动力和有形资金财富。网红就是一群活生生的生化人,他们是人机一体。这样的社会现象,岂非最抽象最尖锐的社会化科技艺术?由于近年我在中国美术学院主持开放媒体系,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尤其是艺术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是我们工作的重心,因此我特别关心科技与艺术在中国的特殊语境与未来。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的科学与技术成果非常壮观惊人(从英国李约瑟博士庞大的《中国科学与文明》研究出版系列可观得大略)。但我认为中国传统的科学思维总括来说是偏重经验主义的,是以应用,以生活、工程、军事,甚至养生为主导的;它是人本的,它要解决的是天、地、人之间的关系。这在当下前沿新媒体艺术的实践中其实已经明白体现出来:程序艺术、机械装置这些在西方,包括日本,早已是新艺术重要构成部分的方向,在中国至今发展不成规模。虽然中国的程序员巨多,但多是专业工匠;这些底层的原因可以说明科技艺术在中国发展的局限,同时也能解析它在中国特有的可能潜力。在开放媒体系长期的教学、创作、研发过程中,我们发现并且以作品证明了:网络社会与社交媒体在国内的前沿艺术创作中具有特别的动能与前景。虽然这明显反映着社交媒体在中国的急速发展,已超过西方社会中社交媒体平台对日常生活的垄断程度,但更重要的是它指向了中国新媒体艺术或科技艺术中不可忽视的最重要特征:即以人为本,以人际伦理为本的社会特质。后媒体时代的新文艺复兴人我们在中国美院推动的「开放媒体」的概念,就是手握当下媒体,谱写未来媒体的实验精神。我们目前培养的是新时代的艺术家,他们是「后媒体时代的新文艺复兴人」。文艺复兴人原义即指「能跨平台」创作的全才艺术家;「新文艺复兴人」同时也符合中国传统「六艺」教育中的新文人概念。在艺术当下,平台即媒体。「跨媒体」并非多媒体的静态并置或详细分工;跨媒体即跨平台。而我们的终级理想更是超越平台,是忘器存道。开放媒体系在2015年承办了「迷因城市:骇进现实」跨媒体艺术节。「迷因城市」强调艺术创作方式和观念的开放性、实验性、多样性,关注当下城市社会媒体、介入并改造日常,提倡走出白盒子美术空间而骇(黑)进城市现实。「迷因城市」艺术节以「骇进现实」为主题,通过「身体+网络+城市」贯穿整体。在其中的装置展区块中的许多作品,它们的第一现场并不在美术馆白盒子中,而是在社会各层面散播着迷因云的各类平台上。作品虽身在美术馆,却指向外部的广阔天空,指向云端。这些作品运用并且探索了与我们日常再亲密不过的平台,同时对它们进行后设反思,它们横跨了微博、微信、淘宝、谷歌、脸书Facebook、亚马逊、啪啪、Bilibili弹幕、土豆、优酷、荔枝电台、Same声音、被窝声次元、手机app、开心网、HTML、Second Life、Oculus虚拟眼镜、甚至无线网络WiFi SSID服务设定识别码等等。这些平台及经由大量实践而衍生出的人类行为模式,甚至思维模式,定义了一大部分的当下生活及当代性。但当下媒体艺术、科技艺术对于技术的关注远远脱离了最肤浅、最初阶的技术崇拜;我们其实反对科技崇拜,甚至反对简单的黑客破坏。比如「迷因城市」艺术节中看到的更多是以反讽挑战等各式手法对平台自身进行针砭批判:意大利艺术家奇里欧与陆铎维科的「黑掉专卖三部曲」不仅仅是名噪一时登上全球电视媒体头条的黑客行动,更是对当下网络霸权最尖锐的批判。《面对脸书》用数据抓取方式盗用脸书100万用户的头像假造成一个男女交友网站。这貌似触及法律底线的行为表面是黑客行为,实际上却深刻地点出了私人信息所有权、个人资料安全隐忧,以及脸书公司本身的信息道德等诸多问题。他们的《谷歌终将吃掉自己》更巧妙地玩弄谷歌的广告付费机制,将获利返还给人民,从机制上瓦解了此一商业剥削模式。从「科际迷航」到「科幻VR」2016年我们系在杭州文化创意博览会上呈现了一个大型展览「科际迷航」,其中用了85个大小不同的屏幕展示100件不同的作品。「科际」也就是「学科之间」的意思;作品横跨了六种不同的科技艺术平台: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AV影像声音,FUI科幻界面设计,SL第二人生虚拟游戏,及多媒体现场演出。目前我们开放媒体系正在筹办下一个大项目:今年5月到6月在广州林风眠美术馆的VR科幻展。这将是中国第一个VR虚拟现实主题展,也是VR与科幻结合的一项突破。因为VR本身的全视角观看方式限制了传统叙事在这个平台中某些方向的发展,所以我们采用VR + RV (real virtuality),即实体虚拟的概念,把脑中的虚拟世界与人肉实体空间结合,造成一个虚实合体的混合现实。这是我们创作者都感到十分兴奋的一次全新尝试。总而言之,我们不认为科技是身外之物,用科技创作,就如同拿手机支付宝买单一样自然。然而科技与艺术融合的终极挑战,或说终极评判法就是人与工具之间的永恒关系:是科技在玩你,还是你在玩科技。(责任编辑:p_jl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