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与魔术无法区分”

科幻空间
原创
最前沿的科幻消息,最新锐的科幻作家,最精彩的科幻活动
收藏

(原标题:“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与魔术无法区分” ——记科幻、科普大师阿瑟·克拉克)阿瑟•克拉克(SirArthurCharlesClarke,1917-2008)是英国及斯里兰卡著名科幻作家,科普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科学家,以及国际通讯卫星的奠基人之一。阿瑟•克拉克与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并称“二十世纪三大最伟大科幻小说家”。阿瑟•克拉克1917年12月16日生于英格兰西部一个海边小镇——萨默塞特郡迈因赫德,幼时就喜欢仰望星空。中学时代,他就迷恋天文学,他曾经尝试自制望远镜,勾绘月球地图。13岁,父亲去世的那一年,克拉克第一次读到当时美国最流行的科幻杂志《惊奇故事》,并从此沉迷于这个新世界。此后,他加入了由科幻爱好者组成的英国星际学会,参与讨论当时看上去还有些不着边际的太空旅行的话题。1934年,阿瑟•克拉克加入英国星际协会。1941年进入英国皇家空军服役,担任雷达技师,参与预警雷达防御系统的研制,它为英国皇家空军在不列颠之战中获胜做出了贡献。战时克拉克主要执行地面控制进场雷达工作,他早期的非科幻类小说、半自传体的《GlidePath》就以此为背景。克拉克在皇家空军的无线电学校No9担任下士指导员,1943年5月27日被任命为空军少尉(技术部门),1943年11月27日提拔为空军中尉,以空军上尉军衔退役。战争结束以后伍,进入伦敦的国王学院,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取得数学和物理学士学位。1947年,担任英国星际协会主席至1950年。1948年获物理学学士,曾任英国星际学会主席。1949年至1951年,担任《科学文摘》(ScienceAbstracts)的助理编辑。自1950年起克拉克开始创作科幻作品。他以“太阳风”为题材的科幻作品《太阳帆船》曾引起美国国家宇航局的注意,并因此而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位科幻大师一直居住在岛国斯里兰卡,1952年克拉克成为全职作家,投入科幻创作。最伟大的太空预言家克拉克不仅是科幻大师,也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太空预言家之一。虽然预言不是科幻作家的使命,但已多少成为他们的习惯。科幻小说方面,克拉克坚称,他不曾“预测”过未来,只是“推断”而已。科幻小说的价值并非断言世事如何变迁,而是追寻到底可能发生什么;籍此,人们的思维可以变得更加开放,在面对到来的痛苦时也会更加释然。他认为,政治家读他的书至少比读西部小说或是侦探故事的价值要大,现实中革命性的理念乃是需要天马行空的想像为45年的《地球外的中继——卫星能给出全球范围的无线电覆盖吗?》首次提出了利用地球轨道上空的同步卫星传送通讯信号的设想。尽管同步卫星的技术概念并不是他第一个发明的,但卫星通信的设想,仍然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预言之一。通信卫星所运行的轨道,后来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为“克拉克轨道”。1962年,冷战正酣,苏联的人造卫星发射揭开了空间时代的序幕,克拉克写下了《未来掠影》一文,描述了他用越洋卫星广播甚至电视节目将全世界的各个角落连结成一体的设想。“终有一天,全人类会彼此为邻。这不会以个人的好恶而改变。”他写道,“电视转播卫星远比洲际弹道导弹来得重要。” 此后,他预言的用太阳风驱动的飞行器,也被欧洲空间局等在实际太空探索中验证。即使更加狂放的“太空梯”(把地面和空间轨道连接在一起的梯子)的设想,随着现代科学尤其是纳米技术的进展,也已经不再是笑谈了。作为英国当代最著名的科幻作家,克拉克获得3次雨果奖,3次星云奖。1986年克拉克被美国科幻与奇幻协会(SFWA)授予终生成就奖——大师奖。此外,克拉克还出资创建了“阿瑟•C•克拉克奖”,每年评选一次,以奖励前一年出版的最佳英文科幻小说。科学的思索与浪漫的想象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科普、科幻两栖作家,英国的阿瑟•克拉克还是要比美国已故作家阿西莫夫略胜一筹。自1946年从事写作以来,他为读者写了60余部著作。就数量而言,虽不及阿西莫夫,然而这些作品为克拉克赢得的种种荣誉,却使阿西莫夫羡慕不已。克拉克热心钻研科幻中的科学问题,并以瑰丽的想象,把自己的思想融于作品之中,把科学的思索和浪漫的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 与阿西莫夫相比,人们普遍认为克拉克的作品哲学味道淡、工程味道更浓一些。他是一个天生的技术乐观主义者,相信人类在这个疆域中的拓展能力。在1962年出版的《未来的轮廓》(ProfilesoftheFuture)一书中,他提出的“三定律”之一,就是“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与魔术无法区分”。您相信有地外文明的存在么?对这个问题,克拉克付之一笑。“答案无非有二,其一是我们在宇宙中孑然一身,其二是并非如此。无论哪个答案,都会令人心惊胆战。”那么UFO呢?克拉克脸上笑意更浓:“UFO没有告诉我们宇宙中其他地方是否有智慧文明的存在,然而关于UFO的一切传闻都证明,即使在地球上,智慧也是极为稀有的东西。”虽然克拉克无时不在仰望星空,他的脚却牢牢扎根于大地之上。总的来说,克拉克主要探讨太空飞行、与外星人接触、科技奇观和核浩劫方面的题材。在以这些题材为主的作品里,读者既能看到希望,也可看到令人焦虑的东西,光明的前景和成就往往同怀疑和自我反省并存,这也许就是克拉克的辩证观的反映。由于克拉克博见多闻,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故而他的预言实现率要比威尔斯[注: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GeorgeWells,1866-1946),英国著名小说家,尤以科幻小说创作闻名于世。]高。他还预言:地球人与外星生命体将在2030年相遇;人类将在2060年创造人工人。事实上,科幻中的大多数设想都不会实现,但是,正是它们体现了科幻作家的想象力闪烁着生命的火花。2001:太空探险克拉克最为辉煌的成就当推。 《2001:太空探险》,1964年,克拉克和著名导演库布里克在纽约约定,要拍一部真正“被公认的好的科幻电影”。这部原定于1966年上映的电影,直到1968年春天才面世。但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因为从傲慢的机器人HAL到对于人类进化的思考,都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人。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这部史诗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无疑是最难忘却的。这部史诗般的作品场面宏大、气势雄伟,展现出人类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与另一位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注:乔治·奥威尔(GeorgeOrwell,1903年6月25日~1950年1月21日),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EricArthurBlair),英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的《1984》分享硬软科幻最佳作品的宝座。影片一经公映便引起巨大反响,使科幻电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谁也看不起”一下升到“谁也看不懂”,其中某些眩丽多彩的镜头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镜头。克拉克身后留下了许多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科幻作品。这些作品被译成40多种文字,不少航天员都承认深受其影响。在克拉克家里,就挂着他与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第一个踏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合影。虽然为之魂牵梦萦了整整70年,阿瑟•克拉克终究无缘亲自进入太空一游。他与未知世界最近的接触,乃是毕生所钟爱的深海潜泳的体验:失重感与完全陌生的物种。然而他那炯炯的目光永远指向太空,期待着亲身体验。“每次看到银河时,我都会这样想。”在《哨兵》中,他借叙述者的口说道,“没错,那层层叠叠的星云中,我们期待的使者正在向这里赶来。原谅我使用这么俗套的比喻吧,我们点燃了烽火,接下来所能做的就只有等待了。我想,我们不会等的太久的。”阿瑟•克拉克逝世后,在他的墓碑上刻着一句话:“阿瑟•克拉克在这里长眠。他从未长大,但从未停止成长。”(Henevergrewup,butheneverstopgrowing)或许,正是在他和儒勒•凡尔纳、伊萨克•阿西莫夫、H.G.威尔斯(《世界大战》作者)等科幻大师们的启蒙下,人类早在身体真正离开地球之前,就已经在精神世界中遨游整个星空了。当然了,克拉克也并非没犯过错误。他曾经预测,人类会在1994年登上火星,后来又修正为2010年。在早年,他认为太空中的一些活动是需要人类亲历亲为的,如维护卫星运行。宏大的宇宙观使他不愿在低层次的政治、经济问题上消耗耐心。他写道:“权力也好,财富也罢……与人类的成长与进步相比,这些算的了什么呢?”对他而言,人类通过技术革新不断进化是一条不证自明的道路,无论花费什么代价都是值得的。“恐龙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于是灭亡了。如果不能适应这个充斥着航天器、计算机与核武器的新环境,我们人类也会逐渐消亡。”终其一生勤于探索关于未来,克拉克终身持激进立场,矢志不渝。克拉克深知,听起来荒诞不经的想法往往会变成现实。人们对这种想法的评价,往往会经历三个阶段。起初是“这根本不可能”;然后渐渐变成“也许吧,但做起来不划算”;最后,人们会说,“我早就说了这主意不错”。他坚信终有一天,人们会建起“天梯”,仅仅靠电力便可把人送入太空。他认为,一旦人们不再嘲笑这种想法,“天梯”便将在几十年内变成现实。克拉克说过,“任何高度发达的技术,看起来都与魔法无异。” 他认为,到21世纪20年代,人工智能的水平将可以达到人类的水平,人类可以克隆出恐龙,对人类感知的神经学研究也会大有建树,人类可以不再依靠耳朵、眼睛和皮肤来获取信息。到2050年,将会有数百万厌倦了现实生活的人类将自己封冻起来,以期到未来去经历探险。克拉克并非虔诚的教徒,也非形而上学主义者,然而他认为,人类通过进化,最终可以达到神的境界。在《2001:太空漫游》中,人猿步步进化,最后成了众星之子。2007年12月,克拉克90岁生日的时候,曾经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三个愿望——发现外星生命,看到人类彻底走出化石能源,还有一个与太空探索无关,就是希望“第二故乡”斯里兰卡能迎来长久的和平。或许,第三个愿望实现的难度更大一些。因为克拉克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反复提到,人类普遍具有自我毁灭倾向,除非能进化到另一个阶段。可惜,在他有生之年,并没有看到这种进化的迹象。2008年3月19日凌晨,终其一生勤于探索未来,代表技术派科幻最高成就、极具象征意义的科幻大师的阿瑟•克拉克,因呼吸问题和心脏衰竭在斯里兰卡一家医院逝世。阿瑟·克拉克主要作品《太空前奏》(PreludetoSpace,1951年)《火星之沙》(TheSandofMars,1951年)《空中列岛》(IslandsintheSky,1952年)《童年的终结》(Childhood'sEnd,1953年)《地球反照》(Earthlight,1955年)《城市与群星》(TheCityandtheStars,1956年)《深海牧场》(TheDeepRange,1957年)《月尘如月》(AfallofMoondust,1961年)《海豚岛》(DolphinIsland,1962年)《2001太空漫游》(2001:ASpaceOdyssey,1968年)《二零零一失落的世界》(TheLostWorldof2001,1972年)《与拉玛相会》(RendezvouswithRama,1973年)《会见梅杜莎》(AMeetingwithMedusa,1973年)《天堂的喷泉》(TheFountainsofParadise,1979年)《2010太空漫游》(2010:OdysseyTwo,1982年)《2061太空漫游》(2061:OdysseyThree,1988年)《3001太空漫游》(3001:TheFinalOdyssey,1997年)(责任编辑:p_jl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