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清散
据说许多年前,地铁司机需要两人,一位是驾驶员主要操纵列车的时速,而另一位是副驾驶,主要是协助驾驶员观察黝黑的隧道里的路况,注意各种信号灯和仪表的提醒。现在的地铁驾驶则不然,几乎成为全自动驾驶,所谓的地铁司机也可以说是沦为了电脑系统的副驾驶了。
看起来这样的科技发展,算是为人类减负不少,然而,于此同时,人们逐渐发现了些许端倪,而后经过专家们的反复验证,确认了现实:当今的地铁司机,已有十之一二,病了。
病症的最初发现,源于多年前的一起引发社会争议的事故。
那一天与任何一个平常日子的上午没什么两样。刚刚过了上班高峰期,地铁车厢里的乘客密度逐渐降低,从而一些不需要按时出行的人们开始了一天的活动,成为了地铁里的主要乘客人群。这其中,刚好有一位爷爷带着自己的五岁多一些的还在上幼儿园的小孙子要去动物园看大象表演。而这样的“刚好”又继续包括了,爷孙俩刚好乘坐了这列地铁的第一节车厢,刚好站到了车厢的最前端,刚好可以观察驾驶室里情况的小门前没有人占据,再者是刚好这列地铁的司机有了那种后世人无人不晓的病症。只是,那时的人们,对此病症一无所知。
也许是要谢谢那次车厢里所有坐着的乘客,集体保持一致地没有发挥“将座位让给需要帮助的人”的传统美德,从而让站在最前端的小孩大概觉得有些累了,以至于小性子在心里已然一拱一拱地就要爆发。
细心的爷爷及时地发现了小孙子的情绪波动,二话不说,将小孙子抱起,让他可以透过狭窄的一扇小窗,看看列车前方的新鲜的世界。大概这样的举动,很多人都会做出而非只有小孩独有。透过窗可以看到地铁列车的前挡风玻璃以及玻璃外的隧道景象。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吸引。谁不对地铁隧道产生好奇心呢,特别是当看到地铁隧道里的左右两串昏黄的小灯,照亮着隧道的远端,却更让面前的世界充满了如同科幻片里的时空隧道一样的神秘感和穿越感时,就更会按耐不住,一定要趴在那里去好好感受了。所以说,当时假若并非是这对爷孙,而是别人,恐怕仍旧是产生同样的结果,有时候,很多悲剧是不可能用简单的替换就可以避免的。
人或许就是这样容易受到影响而被带动做一些并非自己最初所打算的事情。比如说,这位爷爷,在抱起小孙子,跟他指指点点说着远处的信号灯的意思的时候,也不禁有意无意地观察了司机。
司机是一位穿着整整齐齐的制服,还戴着顶和制服同一颜色的硬壳帽子,以示其工作的认真态度。驾驶室里的仪表盘各个都闪烁着幽暗的绿光,搞不懂到底表示的都是些怎样的数据,而司机的双手则一丝不苟地摆放在应该在的地方。因为地铁是全自动的,并不需要司机实际操作什么,但司机的双手似乎还是摆放在了几个至关重要的按钮前面,恐怕是一些可以紧急制动之类的可以处理电脑反应不过来的突发事件的控制键。还有一个操作杆在司机的右手边,虽然司机没有时时刻刻将手握在上面,但恐怕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在自动转为手动之后。
隧道的尽头逐渐出现光亮,意味着列车即将驶入下一站。驶过一个黄色标示之后,司机站立起来,并将驾驶室的灯光打开。这些大概都是驾驶地铁的规范动作,司机做得有条不紊,可见对这套动作的熟练程度。
驾驶室的灯亮起以后,可以隐约从列车的挡风玻璃的反光中看到司机的脸。司机似乎也是在这个时候通过反光与老人家对视了一下,并意味不明地向趴在身后窗口窥视的老人微微笑了一下。抱着小孙子的老人吃了一惊。一般来说,地铁司机是不会在意身后的人,他为什么会对工作以外的事情做出反应?如果每次都要通过挡风玻璃的反光和窥视自己的乘客进行眼神上的交流的话……老人回想了一下自己几十年的乘坐地铁的经历,确认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了。假若每一次都要有所交流的话,一天的工作下来恐怕司机的脸比商场里的导购还得累了。
逻辑上变得合理后,老人便不再在意刚才司机的笑而继续逗着小孙子开心。
小孩对什么东西都是没长性的,好奇心来得快去得也快。转眼,小孩已经对散落在地上的小广告产生了兴趣。老人也只好离开那扇小窗,开始在车厢内追着小孩屁股后面阻止他四处去捡垃圾。一老一小惹得那些不让座的年轻人们也都不再装睡笑了起来。
似乎小广告对小孩的吸引力更大一些,开过了三站之久,小孩还在玩着小广告。而就在即将再次进站时,事故发生了。
列车在黝黑的隧道里行驶时,大概所有人都感觉到地铁列车如同汽车换挡时那样的一顿的失速感。但谁也没有在意,只是当做是电脑在一时间的当机而已。而后,在列车驶入车站时,本应来到的减速感却变成了从后向前推来的加速度。可能有的反应慢一些的人还在这一刻愣神,但另一些人已经觉察不大对劲。在第一节车厢,有乘客立刻起身冲向驾驶室,一边用力去扭驾驶室的门把手,一边透过小窗提醒驾驶员要及时掌控已经失控了的电脑。
可是那人愣住在了小窗前。驾驶室里异常明亮,大概是司机早已打开驾驶室的灯,看到司机正将操纵杆用力地推到顶端。与此同时,如同报复一般的更加疯狂的加速度涌来。那人这才意识到原来一切都不是电脑的问题,而是司机将自动改为了手动。
看到了这一幕,此人迅速逃离了第一节车厢,并牢牢地抓住了一根结实的金属扶手,从而在列车飞出轨道撞在隧道墙壁后继续被强大惯性推行数百米后才终于停下的严重事故中幸免。而那对要去动物园看大象表演的爷孙两人,包括第一节车厢的其他乘客,全部在事故中死亡。
因为幸存者的口述以及地铁列车本身的监控录像,基本确认了事故的原因出于地铁司机的一时精神失常。在监控录像里明显可以看到地铁司机的面部表情在逐渐变得扭曲,直到某一节点,他突然又变得面无表情,随后毫不犹豫地切换掉自动驾驶,精神失常下,酿成大祸。
监控录像同时展现了那对已经死于事故的爷孙两人趴在小窗往驾驶室里张望的全过程。
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观看和假说推理后,得到了从正常逻辑上看完全值得信服的结论,当然,在这样的反复论证中,似乎也没有人在意过当时无人让座给老人小孩这一无关紧要的事情。
这次重大事故的诱因在于两人的行为影响了驾驶员的情绪,或因为某种细节而诱发了驾驶员的隐性报复心理。从而为了避免再度发生如此惨痛的事故,地铁列车全线改造,废除连接门上的玻璃窗,并加厚驾驶室与车厢之间的隔板。
一切努力都是为了确保悲剧不会再度上演。
然而,所有人都没有注意到问题的根源,甚至于是南辕北辙了。只不过,无人意识到,这样的批量改造已是亡羊补牢。那位精神异常了的地铁司机根本就不是个案,而早已普遍开来。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改造,其结果则是适得其反。
改造完成后,新的一批地铁列车毫无顾虑的投入运营。结果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等同于之前的事故的恶性事故,竟突然井喷一样,突然爆发,几乎每天都会有一辆地铁列车冲出轨道,场面惨烈程度甚至超出首例。除惨痛的伤亡之外,更有数处地铁隧道墙壁遭到强大冲击而面临坍塌危险。
一个月后,不得不叫停所有运营地铁。
不停也实在不行了,再这样下去别说地铁无法运营,甚至于整个都市都有可能因为隧道坍塌而成了现代文明中的亚特兰蒂斯。
不过似乎停与不停,市民们并不关心。抗议也好,反地铁游行也好,全都没有。既然不安全,还总是无故冲出轨道,那不坐地铁就是了,根本没有必要去浪费那个精气神,这才是大家的生活之道。当然,说到变化倒也有那么一丁点。住在地铁站附近的居民,开始有规模地向地铁站旁的通风口里倾倒垃圾。这实在算不上什么抗议,根据一位刚刚倒了一桶厨余垃圾到通风口里满意而归的大婶所说,这都怪社区的垃圾桶的位置设置实在太不便民,总是为了所谓的美观而将垃圾桶藏到地下车库里了小区的最偏僻地点了之类的地方,如果说真的要抗议什么,也必然首推的是关于垃圾桶问题。只是这样的抗议只要向小区物业提出,终究还是可以予以解决或者予以金钱上的赔付的。毫无大张旗鼓的必要。而坐在周围树荫下乘凉遛鸟下象棋的大爷们却还是觉得这些主妇们的行动力强得有些邪乎。不过再怎样也不会影响了他们继续下着棋争论国家大事以及是该跳卧槽马还是打士将军的心情。
然而,对于地铁运营本身来说,却已经箭在弦上,万分紧张着。不能再这样下去,是所有掌管地铁的人们所达成的共识。在他们眼里,这样的混乱,则不仅仅只是地铁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已处于即将崩塌的边缘的问题,所有的地铁专家也都被召集起来,要求必须尽快找到解决办法。
事已至此地铁专家还能解决什么?却也似乎正是这样的歪打正着的指令,竟真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事件愈演愈烈的两个月后,一条不起眼的微博被某个已经被逼得无路可走就要跳楼自杀的地铁专家发现。
是一位地铁站内医务室的医护人员所发的微博。恐怕因为这位医护人员的微博账号才有区区数十粉丝,因此发出后瞬间就被淹没到了信息大潮之中。信息在信息时代,永远是这样,无论其有用与否,得到关注的只有信息时代的“贵族”所发出的言论,更何况这条微博既没有配图,又没有悲天悯人或者愤世嫉俗的极端言论,毫无出头之日才是它应有的下场。所以这条微博被发现,绝对算是信息时代的一个发现奇迹了,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对“人被逼到绝境上就必能创造奇迹”这一永恒命题的有力诠释。
不说这些,仅说该奇迹也的确算是回报了人类。
微博内容实际上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加上标点符号,仅有十六个字。
其内容如下:
“地铁司机的内心需要关爱而不是破坏!”
相当的意味不明,但在绝路上的地铁专家的眼里,竟出现了解读出希望的曙光。
首先,是关于“地铁司机的内心”这七个字的解读。
什么是地铁司机的内心?那么就要从“内心”二字开始讲了。所谓内心,也就是人区别于地铁自动行驶程序的那种人之为人的核心内容。这样的核心内容,恰好与“关爱”二字形成了互文性。程序只要有专人维护就可以,是不需要关爱的,既然说地铁司机是需要关爱的,特别是他们的内心需要关爱,就更能说明地铁司机是活生生的人,而非“电脑程序的副驾驶”这样冷冰冰的称谓。
其次,是关于“破坏”的解读。
怎么样才叫破坏?做了什么而被称之为破坏?从首例事件发生直至当时,所做的只有对地铁车厢的改造。那么这也就意味着“改造”等于“破坏”。细想之,则感合理。参照上一条,既然地铁司机是活生生的人,却又强行用与车厢隔离的形式予以否定,本身就是一种对人性的破坏。
从而不难看出,正是因为对人性的破坏,才造成了地铁司机们集体式的自杀现象。这样的心理变化却被众人所忽视,只有那位医护人员,因为整日直接面对与接触地铁司机而发觉,随后才有了这条饱含信息量的暗语微博。
这位绝路上的地铁专家,终于抓到了救命稻草,匆匆将自己的解读写成完整的条理清晰的调查报告提交给了领导。
现在看来,他的分析不得不承认已经相当接近于问题的答案。虽然过度阐释的痕迹过于明显,而使得他的解析成了后人的另一笑柄。然则,也多亏了这位绝路上的地铁专家的过度阐释,使得更多的专家开始踩着他的“尸体”继续前进,寻求答案。
这样的寻求,终于找准了方向。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此时出现,这位心理学家的全名叫做G·G·纪元,但他自己却认为这样的名字,读起来就像对方的大脑忽然有那么一秒钟接不上网络了一样,干脆不提前两个G,只叫纪元。也常有人习惯叫他G教授或者纪教授,实际上他并不太过在意这些。
G教授在看完那条微博与地铁专家的过度阐释之后,将那些文字全部清空到废纸篓里,而后充满自信地说出,调查就该落实到人的身上,而非地铁的设备、电脑的程序等等之上,而所谓的“人”,自然就是指的地铁司机。
一场行之有效的心理测试开始了。
全部地铁司机均要接受一份又一份的心理测试,G教授开心地收集到了众多珍贵的一手调查资料,这些一手资料,不仅可以解决当下的地铁事故问题,更能帮助他完成许多一直渴望完成却没有足够数据的科研项目。想来那些科研项目又可以多申请来不少科研资金,再加上已经有足够数据,做起来轻松得很,真是一笔性价比相当之高的买卖了。
当然,无论G教授有多少的私心,关于地铁事件的结果则是不负众望的,终于有了答案。
果然问题仍旧出于地铁司机身上。然而,并不像一开始众专家所猜测的那样,因为什么乘客影响了驾驶员的情绪。如果说首例事故的司机是个病入膏肓后的特例的话,后面的事故多是被错误的处理办法所诱发。也就是说,乘客的窥视并没有激怒司机,恰恰相反,在首例事故时,正是因为病入膏肓的司机发现终于得到了的窥视后来又失去了,从而情绪失控酿成大祸。
大概G教授真的是个天才,同样的数据,在他的手里竟得出了与其他人截然相反的结论。不仅结论惊人,病理分析也同样令人信服,并非故意唱反调哗众取宠。
他收集了远在地铁非全自动时代的历史数据作为佐证,证明从彼时起,就永远有喜欢趴在驾驶室后面的小窗看车前的隧道的乘客,无论是老少男女,无论是上班族还是家庭主妇,只要小窗前的人下车,总会有下一个立刻补上,趴到那里,要么东张西望,要么聚精会神,甚至有的已经呆若木鸡,双眼失焦。但怎样的眼神和表情,实际上都不会对地铁司机产生什么实际影响,因为面朝前方的司机根本也看不到身后。并不是完全看不到,偶尔会在挡风玻璃的反光中看到些影,但到底是怎样的表情怎样的人,在精神高度集中的工作期间,是不可能一一注意的。而正是这种不会特意去看却明确知道它的存在的感受,日积月累地让地铁司机中的一部分人在情绪上或者说是心理上产生了不可逆的变化。
“被视成瘾症”,G教授在公布研究成果之后,将这五个字也同时公之于众。
无人可以反驳,从任何角度来看这个新的病症名,都会发现是合情合理的了。为什么会焦躁?不就是因为失去了被窥视所带来的安全感。长期生活在被窥视的环境下,就像我们长期生活在被领导训斥的环境下一样,成为了日常,总还要不断的抱怨着,然而一旦丢了工作,也就失去了领导的呵护,立刻就觉得浑身不自在,连睡觉睡到自然醒都变得那么充满罪恶而焦躁了。
所以说,之前那样的对地铁车厢的改造,完全是适得其反的无脑无尝试粗暴武断决策。而没有人真正地关照过地铁司机们的真正生活和内心,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所有人都被G教授的结论所说服,甚至于有些地铁司机也走出来主动承认G教授的结论点明了自己的内心,只有当G教授一语中的地说出了真相,自己才终于明白几年来为什么总是偶尔会觉得心焦气躁。更有司机认为,因为G教授的“被视成瘾症”的提出,而感觉到自己在发病失控之前得到了及时的拯救,知道了病因、病理,自己也开始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了。
根据G教授的新理论,继续研发,将这些患病了的地铁司机也冠以了新的名称:被视成瘾症候群。患病的地铁司机,感觉到自己终于有了归属,更是感激起天才一般的G教授。
同时,关于地铁车厢的改造再度开始。根据G教授的理论,首先要重新装上可以让人窥视到驾驶室的小窗。小窗的设计相当考究,通透性要比以前的门上的玻璃强很多,然而并没有扩大却还略微缩小了一点窗子的面积,让窗子变得更加狭长,这样在心理学上说是大大的增加了被窥视的感觉。一点点的尺寸的变化,让司机们更加轻易地感受到自己正在被窥视,却又并没有给司机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关于窗子的突破性设计也实属天才之作了。
在隧道重新加固,新的一批地铁开始运营之后,那些既没有心理学理论知识,又没有天才般的设计能力的民众们,也自主发起了关爱司机的活动。所有人在乘坐地铁时,似乎都开始充满了责任感,站在窥视小窗前窥视司机成为了每位乘客都应该做的事情,甚至于远远超出了为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
试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因为众人的配合,地铁运营似乎比事件发生之前还要更加高效顺畅。从而在试运行之后,地铁运营方面也随之以现状为基础开展了新的调整。他们在咨询了G教授的意见之后,果断决定让地铁司机们直接居住在地铁驾驶室里。如此一来,可以在不提高运营成本的情况下,大大地延长地铁的运营时间。一人一车的工作模式以及延长每位地铁司机的工作时间,也得到了可行性报告结果的肯定,只要在比如深夜等乘客稀少的时间段派人趴在小窗帮他们减压就是了。
G教授做出的贡献是伟大的,所有人都觉得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