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就可以开始在网站上购买2017年春运首日的火车票啦!虽然抢票时间集中,难度较大,但是比起以前需要连夜在售票站前打铺盖排队的日子,网络购票、电子车票的出现,着实为大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趁着这样的日子,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人类历史上车票的发展历程吧! 最初的“通行票” 车票其实是一种通行证,常常有支付凭证的功能。检票员确认你有票了、付过钱了,才会允许你上车。人类最早的通行票出现在公元前700年时的古希腊。 当时的古希腊人已经极富艺术细胞,他们热爱戏剧表演,还修建了恢弘的大剧院。由于观众人数众多,为了防止没付钱的人浑水摸鱼偷混进场,人们发明了这种入场票据。它不仅制作简单、方便管理,还能让顾客们随意转手,十分便利。后来,人们就逐渐将这种凭证运用到各种场所里,包括交通工具。 最初的公交车票 1662年3月18日,法国巴黎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套设计完备的公交车系统。它的设计者、老板巴莱斯·帕斯卡(BlaisePascal)是一位很有理想的富商,他还为自家的公交车取名“Omnibus”,在拉丁语里,是“为了大家”的意思。后来英语中逐渐将这个单词简化成了“bus”,就是今天的公交车。 帕斯卡还为这些新奇的交通工具推出了一种通用的车票,顾客可以在全巴黎任何地方买到这种车票、凭着它可以登上任何一辆马力公交车。 可惜的是,几个月后,一直健康状况不佳的帕斯卡就因为胃癌和肺结核病逝了,年仅39岁。他的后继者没有为交通状况出力的雄心壮志,很快,这个“烧钱”的公交车系统便被关闭了。 工业革命后的车票 城市交通系统是一桩投入巨大、收益极慢的生意,只有少数富有的理想主义者敢尝试。帕斯卡去世之后,公交车就从地球上销声匿迹了一个多世纪,直到1826年,才重新出现在法国。 那时候,工业革命已经率先在英国兴起,并改变了大半个欧洲和美洲。城镇化加速,工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对交通工具的需求也日渐强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大型交通工具(包括汽船、列车、火车、公交车)开始蓬勃地发展起来。为了管理大量的乘客、避免售票员中饱私囊,车票便闪亮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最开始的车票,是不规定座位的,所以它也被称为“自由车票(freeseating)”。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利欲熏心的老板想要卖出更多的票。虽然只有50个座位,但当时的交通公司敢出售100张车票,所以,买到“自由车票”的人经常需要站完全程。 看到有些乘客为了一个座位争得脸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交通公司的心思又活络起来了:既然人人都想要坐下,我们为什么不先占出一些座位,然后额外收钱卖给乘客呢?肯定有手头宽裕的人愿意为它多付一点钱。一鸡多吃,就这样,固定座位的车票也诞生了,它的价格往往会比自由车票贵一些。 斗智斗勇 车票被推广开来之后,很自然,有人发现了其中的漏洞:只要没有被检票员逮个正着,一张车票可以多次使用。很多人上了火车之后便将车票从窗口递出去给自己的同伴,这种行为因为隐蔽、风险小收益高而屡禁不止。交通公司不能在检票的时候没收车票,因为乘客们还需要拿着车票去找自己的座位,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当然有办法。交通公司开始用各种方法在车票上做标记,最常见的方法是在车票上打孔。 有意思的是,这种票上的小孔还有一个专用的名字“安妮·欧克丽”。安妮·欧克丽(AnnieOakley)是史上最富盛名的女神枪手,她的拿手绝技是在30米开外,趁一张扑克牌落地前,用子弹将它打成筛子。小卡片上的多个弹孔是安妮的标志,为了纪念她,美国人开始将各种票券上用于防止二次销售的洞眼叫做“安妮·欧克丽”,这种说法便一直流传下来了。 不过就算这样,逃票者们还是能找到对策。他们会用少量的钱贿赂检票员,让他假装打孔,实际上不破坏票面。 这个招数逼得交通公司不得不推出二联类的车票,它们被设计成便于撕开的两个部分,检票后,其中一半会被扯掉。 另外,车票实名制,也是避免个别乘客浑水摸鱼的好办法,在车票比较紧缺时,还能有效打击非法贩卖车票的行为。下图这张1940年的法国车票上,除了有固定座位信息外,还有乘客的照片、姓名和签名。 在我国,从2012年元旦起,所有旅客列车实行车票实名制。旅客需要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如身份证、军官证、护照等购买车票。 材质的变迁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车票一直是用纸做的。这本来没什么问题,但随着交通系统的发展,人们乘车的频次越来越高,车票耗损就庞大得有些惊人了。这对票价不高的公交车、地铁系统而言,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19世纪末开始,人们开始探索车票材质的各种可能。厚纸板、薄胶片、铜、铝、不锈钢…… 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科技的发展最终使耐磨损、不易腐蚀的塑料“后来者居上”,从中脱颖而出。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IBM公司成功研制出磁条卡,他们在塑料卡片内镶入了一条窄窄的黑色磁条,用以记录一些简短的信息。 交通公司很快便看到了其中的商机。这种可读写、可修改的塑料卡片,可以被制造成可以循环使用的环保车票。在过去,可供回收的车票都是价格低廉的通票,而有了磁条的帮助,人们就可以赋予“长相”相同的车票不一样的“内心”。无论目的地在何方、起始站在哪里,都可以一票通用。 车票发展到这里,是不是就完美了呢?不,精益求精的科学家认为,磁条车票还是太麻烦了,过站时需要有刷卡的动作、读取的速度比较慢,而且磁条很容易被损害。 随后,计算机时代的发展又赋予了塑料车票更多的“内涵”:人们在车票内嵌入芯片,它们体积小、存储的信息多、读写容易、不易受损,很快就成了交通界的新星。如今,在各大城市的地铁站、公交车里,你们都可以看到这样非接触式的芯片车票: 如何购票? 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在检票口或是售票厅里买票。这样有两个缺点:一,常常要排很久的队;二,为了提前确定行程,乘客需要跑多一趟。我们知道,要解决任何问题,靠的都是科学技术。 上世纪20年代末,美国诞生了第一台售票机。当然,这种售票机是机械式的,长相很简陋,而且需要在有人指导的情况下使用。通过转动数字和目的地轮盘,可以快速地打印出各种车票。 30年代时,又出现了真正的“自动售票机”。从图片上就可以看出来,这种售票机是投币式的,只需要投入足够的价钱,就可以得到一张预先印制好的车票。售票机还比较“笨”,每一台都只能出售固定价位的车票。于是,这些自动售票机往往成群地出现,乘客需要从机器面板上找到自己的目的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80年代以来,出现了内置电脑的自动售票机。它们可以让顾客挑选路程,并现场打印或定制车票。 如今,网络的发达甚至让车票本身的材料都可以节省了。电子车票是一种比较早的技术,最初在1994年,就被应用于机票中了,但因为运营成本较高,直到近几年开始,才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2011年6月12日开始,京津城际铁路开始实行网络售票,这在国内还属首次,人们第一次发现,在家动动手指,就可以避开以往一趟“跑断腿”的麻烦事。 年底将至,顺利地买到一张能够带着自己回家的车票,是很多人的愿望。小小的车票,不仅能让旅客前往天涯海角,还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重要的见证者。而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它的珍贵之处,在于它还承载着人们忙碌一年后归家的期盼、团聚的喜悦。购票即将开始,预祝大家都能买到心仪的车票,一路顺风!车票集锦(按时间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