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见证远古生命之最 探秘地球生态奇迹——云游河南自然博物馆直播活动举办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原创
栏目聚焦我国前沿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收藏

新华网北京10月27日电 近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河南自然博物馆主办,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栏目、新华科普承办的“见证远古生命之最 探秘地球生态奇迹——云游河南自然博物馆”活动直播在新华网客户端播出。博物馆讲解员刘姗姗携手河南自然博物馆馆长、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徐莉共同走进河南自然博物馆,通过镇馆之宝向观众讲述生命进化和生态变迁的科学知识。

徐莉首先向观众讲解了古生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古生物学是一门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的交叉学科,通过对从古代保存至今的化石进行研究,探索远古时期生命的种群、门类、生活环境、生命演化等生命科学相关内容,判断地层年代与地球环境。

在河南自然博物馆中共有中华贝贝龙、西峡巨型长形蛋、君昌豫鸟、义马银杏等十大镇馆之宝,均由河南自然博物馆自主发掘、采集、修理、复原。刘姗姗带领观众一道与馆内的镇馆之宝近距离接触,向观众讲述了每一件化石的由来、特征和其背后的故事。

西峡巨型长形蛋化石属于南阳恐龙蛋化石群,恐龙蛋作为恐龙诞生的载体记录了恐龙的原生标记,恐龙蛋化石与恐龙骨架化石研究侧重点不同。徐莉讲道,恐龙骨架化石可以通过与已发现的化石做对比判断所属种类,主要反映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种类及家族群的面貌,能够通过恐龙骨架化石解读古代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而恐龙蛋化石判定分类的方法则是通过恐龙蛋壳显微结构来区别所属种类,需要通过蛋内胚胎判断属于何种恐龙。

化石在发掘时基本呈现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两种状态,恐龙化石的埋藏状态影响着恐龙化石研究过程中信息承载的完整性。中华贝贝龙化石被发现时呈现出自然埋藏状态,徐莉表示自然埋藏能够保持一种相对自然、原生的状态,自身所保留的生物信息及反映的周边环境信息是相对完整的。异地埋藏可能是经过河流搬运、地震等转移至另一场所,更多地反映出化石转移过程中地质构造的信息。

通过对博物馆中的古生物化石进行研究,专家发现中原豫俊兽的右小腿曾经有过一次骨折,并且自然愈合康复。徐莉讲道,古生物学对这种现象的分析专门设有古病理学,通过研究骨折的造成原因和愈合过程,从而可以得知动物自身具备何种能力来进行自我修复,对现代生物的病理学研究也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本次云游活动还介绍了义马银杏、巨型汝阳龙、君昌豫鸟等镇馆之宝,徐莉结合展品化石自身的特征,向观众解读了恐龙生活的古生态环境及二叠纪生物灭绝的原因等等。据统计,截至直播结束共计约51万人在线观看。

科普中国中央厨房

新华网科普事业部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河南自然博物馆

联合出品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