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未来的大师’的标准之一是能够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那是很好的事情,但绝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获得诺贝尔奖。”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在参加“解读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科普活动中表示,“未来的大师”一定是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人。
每年解读诺贝尔系列科普活动都会邀请丁奎岭作为嘉宾进行分享,尽管工作繁忙,他都会抽时间参与,在他看来,科普是一种激励年轻人爱科学、学科学的好方式,科技工作者除了做好专业研究外,还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普工作中。“科普会触发和影响人的一生,会让他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帮助他坚持科学研究,我非常期待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来参与到年轻一代的科普工作中。”他说。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女科学家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和美国女科学家珍妮弗·道德纳,以表彰她们在基因组编辑方法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丁奎岭表示,做科学研究没有性别之分,很多科技重大成果都诞生于女科学家的发现和创造中。他强调,科学发现和创造是科学家一生的追求。“你的发现和创造,如果哪一天影响并改变了世界,你就可以成为大师,甚至成为诺奖获得者,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人人都有机会。”
丁奎岭从事合成化学研究多年,带领团队在该领域取得了众多科研成果,如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手性催化剂的“自负载”概念,对手性催化、超分子化学和材料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近年来,我国化学基础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谈到化学领域发展的国际影响力时,丁奎岭自豪地表示,中国在该领域和发达国家相比,已处于并跑阶段,在很多方面的研究上还有较为重要的科研突破。
2018年,丁奎岭从上海有机所所长的岗位调任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分管本科教育的常务副校长,身份的转变让他更重视人才培养和科学传承的重要性。丁奎岭在采访中表示,任何一个重大科学发现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前人的贡献。“每一代青年人的科学研究工作,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科学研究就是一代代科学家成果积累、知识传承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让年轻人对科学感兴趣至关重要。”丁奎岭说。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