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的首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在京举办。活动中,南开大学中加水与环境安全联合研发中心主任黄津辉接受新华网采访,解读水环境工程的科技与应用。
黄津辉介绍,在南开大学中加水与环境安全联合研发中心的团队中,来自各国的科研人员分别担任新材料研发、通讯设备研发、传感测试等工作,以监测水污染的情况,并优化相应水处理方案。她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安全的需求也在提高,因此在水环境监测、污水处理的方式方法上需要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
黄津辉谈到,饮用水处理和污水处理都是多工艺的组合,过程相对复杂,涉及很多过程控制,比如向水中添加化学试剂,或者曝气等。传统方法主要靠水厂管理人员的经验,对水处理过程不易做到精准把控,可能会造成化学试剂和电能等资源的浪费。当新一代传感技术、通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应用于水处理中时,工作人员可通过对过程的监测,实时获取各个处理环节污染物浓度,水温等信息,通过模型模拟及大数据分析,对相应处理工艺的停留时间、试剂添加和曝气进行运行优化。她认为,利用新一代传感技术对水处理环节进行监测,可以实现精准控制,提高处理效果、节约成本、更好地保证出水达标,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使水处理更可持续化。
除了水处理,黄津辉表示,新一代传感、计算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还可用于防治非法排放。对于一些工业园区而言,污染物需达到一定标准才允许排入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进行统一处理。若有工厂非达标排放,会影响污水处理厂的正常工作。当未达标污水进入污水处理环节,生物反应器里的微生物可能会因盐分太高或某些污染物浓度太高而失去活性甚至导致死亡;污水处理工艺遭到破坏,需要长时间才能恢复,即使再进来达标的污水也无法继续被有效处理,污水处理厂失去了应有的处理功能。新一代的污水监测技术可以帮助找到污染源,有效制止未达标污水排放,保障水处理的正常运行。
黄津辉认为,水处理问题不仅依赖于环境技术,更是多学科的融合,新兴的通讯技术、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都可以加以应用,这也是未来水环境工程的发展方向。她希望我国的水环境工程通过积累、消化、整合现有的国内外先进技术,形成更多的新技术,解决世界性的环境工程问题,让新技术惠及更多的人。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