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流感=感冒?来听听专家怎么说吧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原创
栏目聚焦我国前沿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收藏

昨日,由“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国家图书馆国图讲坛、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主办的“认识流感病毒 探索生命奥秘”讲座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开讲。活动邀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处呼吸道传染病室主任、研究员冯录召围绕传染性疾病特别是流感的危害、预防措施等内容进行科普。

“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真菌等病原体引起,能够直接或间接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冯录召讲到,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并不是无根无源的,是与其病原体不断变异、人群免疫水平、环境变化等因素有关,这使得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流感便是其中之一。

冯录召介绍,流感病毒根据病毒核蛋白和基质蛋白,可以分为甲、乙、丙、丁(或A、B、C、D)四型。它有两种变异的方式即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发生抗原漂移的流感病毒能够再次感染已获得免疫的宿主,进而导致流感反复流行,如季节性流感;抗原转变仅发生于甲型流感病毒,它能够产生与原来毒株完全不同的新的变异的毒株,由于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可致流感大流行。

许多人认为,流感=感冒,但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冯录召介绍,普通感冒与流感不是一回事。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引起。它可以发生在任何季节,不会引起流行性感冒。流感则不然,它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每年多在冬春季节高发,其特点是: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可达39~40℃),常伴有畏寒、寒战、头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轻症流感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与全身症状更为明显,重症流感可出现肺炎及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流感呢?“流感难以预测,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我们只有做足准备提高防范意识。”冯录召介绍,流感病毒主要是通过流感患者、隐性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他认为,除了注意卫生,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以外,还应该每年接种流感疫苗,这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

对于流感患者,冯录召认为,轻症病例可以采用居家隔离的方式,保持房间通风,充分休息,直至没有发烧等症状后再去上班、上课;重症病例或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5岁以下儿童、60岁以上老年人、孕妇和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在患流感后发生并发症风险较高)应尽早应用抗病毒药进行治疗。尽量不要去人群密集场所,如果需要外出时要戴口罩,尽量减少与人近距离接触,咳嗽、打喷嚏时需要用纸巾遮住口鼻,经常用肥皂水洗手等。

互动环节,现场观众纷纷提问,冯录召就传染病和流感的相关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