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元九,我国著名的陀螺、惯性导航及自动控制专家,两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20年,陆元九出生于安徽省滁州市。1941年,他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1956年,几经辗转,陆元九回到了祖国。不久,他便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参与筹建自动化研究所。
1958年,中央决定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组建专门的研究、设计机构,研制人造地球卫星。陆元九大胆提出,要进行人造卫星自动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这是世界上首次提出“回收卫星”的概念。与此同时,我国第一个探空火箭仪器舱模型在陆元九及其同事手中诞生。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陆元九不仅科研成果丰富,他在著作上也十分有建树。20世纪60年代,陆元九在陀螺、惯性导航及自动控制方面曾出版过一本重要的专著——《陀螺及惯性导航》。这本著作是我国惯性技术方面最早的专著之一,对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他的努力下,国家还批准建立了惯性仪表测试中心,为我国惯性仪表研制打下坚实基础。
航天工作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对质量、安全的极高要求。陆元九深知航天无小事,航天人如没有事事认真的精神,很难扼住失败的命运。他常说:“对上天产品,99分不及格,相当于零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还要评好坏。”因此,在工作中,陆元九非常严谨认真。
除此之外,陆元九还注重人才培养工作。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建所初期,他就组织了科研人员的专业技术学习和外语学习,并亲自讲授英语和专业课程。当时他还兼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和自动化系副系主任,讲授陀螺及惯性导航方面的课程。在航天部控制器件研究所担任所长期间仍亲自给年轻的科技人员讲授英语和专业技术。在他的努力下,航天系统自培高学历人才已成风尚,我国航天人才断层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
陆元九还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机会,多渠道聘请专家、组织国际会议,进行技术交流,引进人才,引进先进技术,为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