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谢立惠——我国雷达研制先行者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原创
栏目聚焦我国前沿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收藏

“科坛兴协会寰宇率先飞贤士,学者探雷达神州电子立新篇。”这是四川省科协在谢立惠从教56周年时送给他的对联题词,精炼地概括出了他奉献的一生。

谢立惠1907年4月23日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祖母是小学校长,父亲是中学教员。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他学习成绩优秀,他1927年考入中央大学数学系,二年级转入物理系,在学校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半工半读解决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

1931年,谢立惠在中央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中央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数理化教员。1937年至1958年期间,谢立惠在重庆工作与生活,他曾在重庆大学等学校任教,并参与筹建西南师范学院。在此期间,谢立惠还参与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九三学社,是九三学社的创始人之一。

1940年,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为了防止空军袭击,英国科学家便发明了一种探测器,可以在直径几百公里的区域探测有无敌机来空袭,这种探测器就是雷达。1944年,有关雷达的消息传到我国,我国便组织专门的机构研制自己的雷达。1947年,通过束北星的邀请,谢立惠参加了雷达研制工作,成为了我国首批研制雷达技术的科学家,也是我国最早雷达技术研制的先行者。

在当时,雷达的技术是保密的,科研人员只知道用无线电探空的方法来探测飞行物,但具体的原理却知道得不多。谢立惠当时负责雷达的总体设计,他认为雷达原理与电离层探测设备的主要原理类似,都是利用无线电波的反射来测定目标物的距离。但由于反射体不同,一个是离地面高度若干公里以上的庞大的电离层,一个是面积小的飞机,距离变化快,因而,两者的设计就有很大差别,所以设计研制雷达要困难得多。谢立惠提出以下方案:用电离层探测器的原理进行雷达研制。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元器件和研制设备,并且技术室受困需要迁移,最终雷达研制工作没有全部完成。后来,谢立惠买到两本由英国人编写的论述雷达原理和技术的书,上面阐述的内容与自己在无线电组设想的雷达原理和结构大致相同。他顿时大悟,试制的雏形雷达没有完成,是因为物质基础达不到,而思路没有错。但谢立惠研制的雷达样机接收设备显示的灵敏度符合当时的标准,堪称我国的第一部雷达。

谢立惠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从1931年起,谢立惠在教育岗位上辛勤工作近60年,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他一贯坚持严谨治学的学风,讲究教学艺术,偏爱启发式的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课堂极具吸引力。经谢立惠亲自授课的学生近3000人,他们之中不乏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里,谢立惠积累了十余本关于《无线电原理》《微分方程》等课程的讲稿。

谢立惠几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高等教育战线,严以律已,宽以待人,深受同行及师生的敬佩,并砥砺着我们努力前行。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