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蕨类植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或许在爬山时看到它,或许在饭桌上品尝它,但对它背后的知识可能知之甚少,在我国蕨类植物学的奠基人和世界著名的蕨类植物系统学家秦仁昌眼里,这些蕨类植物都是珍宝。他从事蕨类植物学研究60余年,几乎为此奉献了一生。为研究蕨类植物,他风餐露宿、走遍山野,对发展我国和世界的植物系统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秦仁昌,字子农,江苏省武进县(常州市)人。1914年入江苏省第一甲种农业学校,1919年入金陵大学。在校期间,秦仁昌表现极为出色,在毕业前两年就被我国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教授介绍到东南大学任助教。那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现代植物学的教学研究工作才刚刚进入我国。秦仁昌教学过程中,他发现我国的蕨类植物全是外国人在研究,涉及我国蕨类植物的文献资料也多用外文发表,学校里连腊叶标本都没有。他决定白手起家,秦仁昌毫不气馁,把蕨类植物的研究工作搞起来。1926年,秦仁昌开始了蕨类植物研究。
植物学研究从来不是一项安逸的工作,为了研究好我国的蕨类植物,要充分掌握蕨类植物标本材料。于是秦仁昌踏上了实地考察之路。在工作的几十年里,他的脚步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实地考察和采集了大量标本,探索蕨类植物的特性与生长条件,并对标本进行鉴定。同时,为了更好地研究,秦仁昌还远赴欧洲进行考察研究。
在秦仁昌矢志不渝的努力下,我国的植物学研究工作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1932回国工作后,他将从国外收集的资料综合整理,结合自己采的标本资料,修定了他早前编写的《中国蕨类植物志初稿》,这也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蕨类植物专著。
1940年,秦仁昌又发表《水龙骨科的自然分类》一文,将占真蕨种数90%的一个十分庞杂的水龙骨科划分为33科,249属,清晰地显示出了它们之间的演化关系,解决了当时蕨类植物学中难度最大的课题,在世界蕨类植物系统分类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突破,在当时国际蕨类学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为“秦仁昌系统”。
秦仁昌不但是一位专业研究人员,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除了他培养出来的林业和植物学人材外,现在全国各地的蕨类植物学工作者大多都是在他指导下成长起来的。秦仁昌没有门户之见,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有求必应,并且都会热心地在各方面给予帮助。
秦仁昌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勤恳恳的治学态度,脚踏实地向前迈进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