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达生是我国的蚕丝专家,她一生从事蚕桑丝绸科学技术的推广,为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费达生于14岁进入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学习,1920年,费达生从女蚕校毕业,学校选派她去日本留学,次年考入东京高等蚕丝学校制丝科(东京农工大学前身)。
1923,费达生毕业,从日本回到了祖国。她在日本学的是制丝技术,回国后看到当地的丝厂设备陈旧,管理落后,生丝品质很低,因此受到很大触动,当时,她下定决心,要发展当地制丝工业。费达生倾其家私,和胡咏絮、张兆珍、许杲等三人一起,到濒临太湖的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建立了蚕业指导所。由于当地农民生活贫困,养蚕技术落后,导致蚕病不断发生,生产效率极其低下。费达生等人克服种种困难,带领当地农民,组织起21户蚕农,参加了蚕业合作社,使用改良蚕种,用科学方法饲养。当年,社里的春茧就获得了丰收,蚕农的收获和收入成倍地增加,费达生也得到蚕农的信任,就这样,费达生打开了农村养蚕改革的大门。
震泽镇所发生的一切,都被费孝通记录了下来。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也是费达生的弟弟,他曾在《小城镇大问题》一文中这样描述震泽镇:“震泽通过航船与其周围一定区域的农村连成了一片。到震泽来的几百条航船有或长或短的航线。这几百条航线的一头都落在震泽镇这一点上,另一头则牵着周围一片农村。当地人把这一片滋养着震泽镇同时又受到震泽镇反哺的农村称之为‘乡脚’。”在他的文章中,这些航船,大部分是为蚕丝而来,它们构建起整个震泽地区的经济链条。费达生为这块土地上的蚕丝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今天,昔日费达生苦心经营的“震丰缫丝厂”旧址之上,是震丰丝创园。也是由于费达生的贡献,震泽一举跻身全国首批“中国特色小镇”,昔日的“中国蚕丝之乡”也朝着建设“中国丝绸小镇”的目标扬帆起航。
2005年江南酷热难耐的盛夏里,费达生离开了我们,但她默默地坐在竹椅上剥茧、捻丝,已成为人们记忆中抹不去的印象。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