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9月18日电(刘丫) 日前,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上海市细胞生物学学会、上海科协大讲坛管理办公室、新华网“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等单位共同承办的“对话诺奖大师--探秘神奇的细胞”讲座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接受新华网专访,解读慢性痛的发病原因及研究进展。
张旭对疼痛研究的认识始于大学时期,在医院实习时,当看到有的病人在痛苦中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他立志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以减轻患者的疼痛,这一做,就坚持到了现在。在工作中,张旭带领团队做了当时世界上的第一个外周损伤后躯体感觉神经节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由此找到一系列潜在的药物靶点,这些药物靶点可以作为药物研发的理论基础,帮助新药研发。目前,他们能够对单个神经元做基因表达分析,把躯体感觉神经元种类分得更多,研究得更精准,从细胞层面上将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做得更仔细,更精准地鉴定药靶,并规划药物研发。
慢性疼痛在临床上很常见,目前全世界都把疼痛作为一种病,而不是症状,足以证明其在医学上的重要性。引发疼痛的原因很多,比如神经损伤、慢性炎症、肿瘤等,所以科学家们需要通过研究基因表达谱,特别是感觉神经元的基因表达谱在病理中的变化,从而开发治疗疾病的新药物。
与烫伤、划伤等刺激性、短暂性疼痛不同,慢性疼痛是正常人感受不到的一种痛觉,可以由神经损伤等病变引起,通过轻微的触碰就会造成很大的疼痛,可能发生在伤口愈合很长时间后。有的病人甚至在过强的灯光或者声音的刺激下引起疼痛。因此,慢性疼痛非常影响生活质量,慢慢地也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很多年轻的上班族,经常会有颈椎或腰背疼痛,建议通过改变生活习惯来预防。张旭说,每个人疼痛的产生原因都是不一样的,跟个人生活习惯也有关系,所以它在医疗层面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更具有个体化医疗的需求。
张旭认为,神经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系统,科学家研究神经系统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区域,比如研究疼痛相关的神经系统也会研究整个神经网络如何把信息传到大脑中,如何形成学习记忆,不仅使我们感受外部世界变化,而且让我们在遇到类似情况时产生判断,这就是神经科学的有趣之处。对于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学者而言也是如此,他们感兴趣的不仅仅是神经损伤,还有神经再生的过程等。同样,今天的人工智能也是这样,它要了解神经网络的框架,结合计算科学等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和借鉴,从而促进智能算法、智能芯片等人工智能器件和系统的研发。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