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谈起为师,一提到教学,他就兴致盎然,滔滔不绝。他的学生们说:“教学始终是他最乐于与人交谈的话题。”作为中国钢结构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为我国钢结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沈祖炎。
20世纪50年代初,沈祖炎就读于同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55年,20岁的沈祖炎毕业留校,在钢结构教研室担任助教。在同济大学,他曾先后为工民建、建筑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主讲过钢结构课程,长达30多年,还为房建专业工农兵学员班教过10年的建筑结构课。
1962年,沈祖炎受邀参与编写我国第一本《钢结构设计规范》,他负责编写计算部分。不久,他又参编《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随后又主编完成了《轻钢结构设计规程》《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规范》等一系列规范、规程,直接推动了我国建筑钢结构领域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80年代起,钢结构研究在国内开始兴起,此后,他的学术成果在一些重大工程中相继得到应用,他也成为多个国家及地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把关人。
1995年,上海大剧院6075吨的钢屋盖实施整体吊装。沈祖炎头戴安全帽,目光如炬,在工程现场坐镇指挥,经过20小时协同作业,钢屋盖成功吊装。国家大剧院、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世博会世博轴阳光谷等,他都在关键技术上保驾护航。
“作为工科教师,要身兼‘教师+研究者+工程师’三重身份。”沈祖炎常说。在教学上,精益求精是他一以贯之的追求。为了备好课,他每一章都要找几十篇相关文章来充实外围知识;对不同的学生,沈祖炎从不一概而论,而是根据学生特色因材施教;他对学生要求严格,一般硕士研究生只需修满36个学分,但他带的研究生要求至少修满50个学分,学生们也渐渐明白他的苦心:“专业学习不仅要有厚度,还要有宽度。”
2017年10月11日,沈祖炎辞世。“大师精诚一生土木桃李漫天,学界泰斗一世钢构大家风范。”斯人已逝,但那些曾经师从他、在他的指引下步入钢结构研究领域的中青年人才,已有一批成为了某一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各自拥有了一支支年轻的新生力量。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