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科协、上海市气象局主办的“上海科协大讲坛暨科技前沿大师谈暑期院士专家系列科普讲坛”活动之“探秘天气预报与气象防灾减灾”讲座在上海举办。活动现场,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研究员李永平接受新华网专访,为公众科普台风形成原因及预防方法的相关知识。
新华网:今年为何有三个台风直接登陆上海?
李永平:今年有三个台风直接登陆上海,这是比较异常的,好在台风强度较弱,产生的灾害影响有限。
今年是台风生成和登陆数量比较异常的一年,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整个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的个数偏多,至今已生成了二十个台风,往年大概是十二个左右。一般在这个季节台风生成的位置比今年偏南,所以影响浙江、福建比较多,这与副热带高压整个位置偏北有关。第二方面,水汽输送条件较好和季风槽的维持,使副热带高压南侧容易形成台风,并在副高南测东风引导下西移影响江浙沪一带。第三方面是,在江浙沪登陆的台风特别多,多年来,只有六个台风登陆上海,而今年一年就有三个台风直接登陆上海,这非常罕见。
新华网:台风是怎样形成的?
李永平:形成台风主要需要满足四个条件。
首先,台风形成要求有26至27摄氏度的海温,如果海温太低,海洋向大气输送的水汽和热量少,不利于台风的形成,因此台风多生成在热带洋面上。第二个条件,要有一定大小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产生旋转,因此台风形成于离赤道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地方。 第三个条件,要求有初始的扰动,例如今年台风多是由于季风槽内提供了很好的这种扰动条件。第四个条件,要求靠海面的风及高层大气的风速差异不能太大,否则海面蒸发的水汽到高空凝结产生的潜热很快就会扩散,不利初始扰动的发展。
新华网:研究人员是从台风形成的哪一阶段对其进行研究的?
李永平:台风是生成在热带洋面上的热带气旋,在它刚形成胚胎时,我们的卫星就开始对它进行密切的监视。
台风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不是这个小时是热带云团,下一小时马上就成为了台风。所以我们在台风形成之前的热带云团就开始进行监测,现在监测手段比以前更加丰富,特别是卫星探测能力更强。以前我们只能看到云团顶部的特征,现在随着微波遥感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到云团内部的变化,包括云团近海面的空气扰动,这为台风的监测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新华网:我们如何加强对台风的防范?
李永平:台风的防范,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制定长远的规划,另一方面是台风预警前后的短期应急措施。
从长远方面来说,在道路和建筑设施、城市排水系统、地下车库等基础建设等规划方面都需要考虑到台风的影响。城市各类广告牌也要进行日常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当发布台风预警时,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应根据应急预案做好防范。例如,气象部门要对台风进行密切监视,做出准确预报,但有时台风出现怪异路径时,它的预报存在偏差也是难免的;水务部门要做好排水准备,把内河水位降低等;交通部门要做好提示,比如警告下立交容易淹水等。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