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45周年,也是“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成立40周年。日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解焱接受新华网专访,围绕我国的物种入侵现象、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解读。
新华网:近年来,我国面临过哪些物种入侵?
解焱:我国地大物博,国外的物种引入到我国的现象非常多,因此,外来入侵的物种数量是非常多的。比较常见的比如小龙虾,平常我们吃得比较多,但它其实是从美洲引进来的一个物种。另外像紫茎泽兰,它是从东南亚自然扩散进来的,它的扩散方式有很多,可以随着汽车轮胎带入进来,也可以通过水流带进来。目前,紫茎泽兰已从云南扩散到四川,并向贵州等内陆地区入侵,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新华网:目前这些物种的入侵是如何应对的?
解焱:外来入侵一旦形成,清除工作是非常难的,最好的方法是做好预防。首先是不引入有入侵性、危害性的生物;另外,一旦发现这些生物入侵,要在早期采取措施,把它们完全清除掉。比如福寿螺,又叫苹果螺,这种动物一旦入侵之后,会在湿地中生长繁衍,即使将湿地里的水完全清除干净也不能消灭它,因为它可以在泥中休眠,一旦再接触到水就会活过来。因此,应对物种入侵最好的方法是做好预防工作。
新华网: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如何影响人类的?
解焱:整个地球大概有八百万种以上的生物存在,这些生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生命系统。这些生命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既有远距离的联系和影响,例如北极的生态系统,就可能会影响到赤道的生态系统。也有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例如,德国对某保护地进行了长达20年的监测研究后发现,虽然保护地本身保护得非常好,但是这20年来昆虫的数量却下降了50%,研究发现其最大的原因就是保护地周边由于农业的发展使用了农药化肥。另外,约80%的农业产出是依赖于野生的传粉动物对农业的传粉作用。所以,生物多样性会影响到农业生产、水的供应等,当然也包括气候变化等更深远的影响。
新华网:您认为怎样才能提高人们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意识?
解焱:现在很多人都生活在城市里,对自然状况、野生动物的了解都局限于一些电视节目,没有太多的途径去接触自然环境,这实际上阻碍人们了解濒危物种以及成为人们支持濒危物种保护的最大问题。每到放假,很多人喜欢出去旅游,但是现在的旅游大多局限于看看风景。其实我国有很多自然保护地,这些自然保护地如果都能发展成为自然教育基地的话,那么人们就可以在看风景之余,到自然保护地听专业的老师介绍野生动物,了解它们的现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等。刚才讲到的授粉,其实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些昆虫原来和我们人类之间有这么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昆虫,我们就没办法得到食物来源、水源等各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这些知识都是需要保护地的工作人员为人们现场介绍,才能让他们真正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