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许智宏:自然保护区不只是保护动植物,还要保护文化多样性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原创
栏目聚焦我国前沿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收藏

新华网北京8月1日电 2018年是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45周年,也是“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成立40周年。日前,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接受新华网专访,围绕 “人与生物圈计划”在我国的实施和发展发表他的见解。

新华网:您认为近些年我国在生态环境方面有什么改变?“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在生物圈的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许智宏:首先是理念上的转变,这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从“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到现在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觉得这是在生态环境理念上不断深化的结果。自然保护区不只是保护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还要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因为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动植物,往往能够孕育出特定的文化。

“人与生物圈计划”实施40多年来,其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源于它努力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打下一个多学科交融的科学基础,强调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注重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团结、对话、建设性的手段协调各方关系,符合现代自然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趋势。

这些年来,“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进行了多方面的支持。比如,举办了各种培训班向保护区工作人员传授如何认识动植物、如何使用红外相机和无人机等高科技设备等。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为保护区成员之间交流经验以及应对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办的《人与生物圈》杂志为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传播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促进社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做了长时间,深入的科普宣传和理念引导,也使公众对自然保护有了更多的了解。

新华网: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未来十年有什么设想?

许智宏:首先,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和建设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以彰显 “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科学特质。其次,努力建设一支能够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进行研讨的专家团队,为国家提供生态科技智库。第三,充分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和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现有框架和资源,围绕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和全球生态治理的主题,建设独具特色的绿色国际科学合作平台。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