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心里,祖国意味着一切。他会为了祖国的需要选择自己的未来,也会为了祖国奉献自己的一生。作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杰出的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他不仅是我国高温合金研究的奠基人、材料腐蚀领域的开拓者,更是参与国家科技政策制定的战略家,为我国的材料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这是师昌绪生前常说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一位老知识分子数十年来投身科学事业,不畏磨难,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1948年9月,师昌绪来到美国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留学,主要从事真空冶金研究。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利用真空中蒸汽压的原理,从炼铅过程中所得的锌熔渣分离银,其纯度达90%以上,这个具有开拓性的独特方法改进了在100年前发明的用锌提取液铅中金银的方法;1952年,他在美国欧特丹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是有关铟-锑-砷三元合金相图,为今后化合物半导体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55年,在他回国之际,导师科恩提出“如果因为职务低,挣钱少的话,我可以帮忙”。师昌绪谢绝了导师的热情挽留,说: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需要我!
归国后,师昌绪被分配到了沈阳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工作。当时,高温合金是航空、航天与原子能工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材料。而当时的中国缺镍无铬,他克服多重困难,提出大力发展铁基高温合金的战略方针,研制出我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
上世纪六十年代,师昌绪率队研制的铸造九孔高温合金涡轮叶片,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使我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由锻造到铸造、由实心到空心迈上两个新台阶,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
1997年,经过一番努力,师昌绪将几个学会联合成立了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他被推选为理事长。1998年,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加入国际组织,并成功争取到2012年在中国召开第九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的机会。师昌绪并非生物材料专家,但怀着对中国材料科学与技术进步的责任心,他积极热心地促进中国生物材料的发展。
师昌绪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心血都贡献给了我国基础研究、科技事业和科学基金事业,并为之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常说“人的一生要有所作为,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品德是保证,环境、机遇是条件。”他人生的每一步无不印证着这些道理。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