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中国几代人敬仰的宗师巨匠,他为我国科技事业、教育事业奉献终生,他就是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曾为我国科技事业、教育事业和世界和平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物理学界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培源。
1902年8月,周培源出生于江南小城宜兴。1919年,经过自己不断地努力,少年周培源考入清华,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周培源学习成绩优异,一直名列前茅。他钟爱数理化,崇尚“科学救国”。在他进入清华的第一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得到科学验证,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报刊、杂志等介绍相对论的文章比比皆是,这对周培源产生了极大影响。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改变了学工程学的初衷,投身到物理的“怀抱”。自清华毕业后,周培源开始赴美留学,1928年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和最高荣誉奖。随之又先后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瑞士苏黎士高等工业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并在爱因斯坦的指导下,从事相对论、引力论及宇宙论研究。1929年,周培源回国,成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在教学期间,周培源始终倡导“学生应当超过老师”。他说:“学生在前一辈人的基础上往前走,应该超过他们的老师,这样人类才会进步。”孜孜不倦、教书育人、科研报国被他看作是一生的事业。在他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60多年中,为我国培养了王竹溪、张宗缝、彭桓武、钱三强、何泽慧、何柞麻、王淦昌、李政道、朱光亚等几代知名的力学家和物理学家。
周培源的国际声誉,更多地源于他的科学研究。从1926年起直至1993年去世,他从事了近70年的相对论研究以及长达50多年的湍流理论研究,他先后在这两个物理学基础理论中重大而困难的领域里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奠定了中国理论物理研究的基础。
学成回国后,周培源潜心研究广义相对论,之后又转向更具实用性的湍流理论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引力论中的“坐标有关”论点,80年代后期获得了科学实验的初步支持;1975年他提出的研究湍流理论的“准相似性条件”,1986年在北京大学湍流实验室中获得了证实;80年代,他又提出求解脉方程的逐级迭代法,从而使他1945年提出的湍流平均运动方程与脉动方程应联立求解的梦想得以实现,湍流求解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经过50多年的奋斗,他终于建立了我国独特的湍流理论体系,被世界公认为湍流模式理论的奠基人。
1993年11月24日,周培源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享年91岁。周培源拥有科研育人两相高的人生,但他却依旧对自己不满意,也许,“春蚕到死丝方尽”远远不足以描写他对自己所要求的人生。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