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6月28日电 日前,在贵州大学“女科学家进校园”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接受了新华网专访,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验,并鼓励青年学子以优秀的女科学家为榜样,积极投身科学事业,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懂得“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道理
“做科技工作者需要具有‘板凳要坐十年冷’这样的精神”,在王红阳看来,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是很艰苦的事情,要想取得成绩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投机取巧。科技工作者要习惯于坐冷板凳的状态,做科学必须要有这样忍耐的精神,要有这种坚韧的精神。一旦经过了这种刻苦的努力、坚韧的实践后,总会迎来成功的时刻。
王红阳说:“对青年人才的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任务,而是全社会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一部分。诚信教育、素质品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都会对青年人才的发展和成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女科技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性
2016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在超过5800名科学家中进行了一次调查,考察他们对性别角色和近期政策的态度。超过20%的男性和10%的女性同意这样的观点:“一个男性的成功,是以他的职业来衡量的;而一个女性的成功,是以她的家庭来衡量的。
对此,王红阳指出,在我国女科技工作者在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可否认,女科技工作者既要承担来自家庭、子女教育、社会环境等方面压力,同时还要承担来自自身事业的压力,但这并不妨碍她们取得卓越的成果。如今越来越多的自信、自立的女科技工作者在国际科技创新的舞台上展现着自身的影响力,发挥了自身的价值。
她强调,“女科学家进校园”活动能够让青年学子更多地了解优秀的科学家,特别是优秀的女科学家。这些科学家的精神能够激励青年人奋发向上,追求理想,进一步关注社会与科技进步。
多学科交叉融合带来创新突破
作为一名女科技工作者,王红阳十年如一日的科研攻坚,使她成为了我国著名的肿瘤学专家,由她主持研发的glypican-3肝癌诊断试剂获批复临床应用,多项成果进入试剂盒研发和药物开发阶段。
王红阳表示,在科技革命的新时代,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日益紧密。例如,在恶性肿瘤治疗当中,突出体现了分子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的一些交叉融合研究。她说,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能进一步推进临床医学的进步,无论是从预防医学的角度,从治疗技术进步的角度,或者说早期诊断等方面都体现着各个学科的交叉融合。
精准医疗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在癌症领域,我国目前面临着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提高癌症生存率的双重挑战,对精准医疗的需求迫在眉睫。针对精准医疗这个话题,王红阳有自己的看法。
她指出,每个人遗传的特质是不一样的,基因不完全相同,生活环境也不一样,一类疾病发生在不同个体上,它会有千差万别的表现。如今对医学来说,特别是一些早期诊断的技术和靶向治疗的药物使用要实现个性化、针对性,能够真正做到对症的医疗,技术要求是非常高的。
精准医疗是根据临床信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结合患者的生活环境实行精准的疾病分类和诊断治疗,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
王红阳表示,精准医疗中的精准是各方面的精准,例如手术治疗要精准,用药要精准,用药剂量要精准,同时对患者的生活方式也需要有效的调整、协调,这样能够从预防入手,但我们现有的医疗水平还不能实现对每个病人的精准医疗,需要科学家花费更多时间去做大量的基础研究,去做交叉融合的研究,进行技术上的创新突破,最终才能让每个病人获益。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