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就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任新民。他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他和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并称“中国航天四老”。
任新民曾谦逊地说,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件事。而事实的确如此。1949年,任新民辞去美国布法罗大学讲师职位,回到上海,并在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工作。在那里,任新民开始了与火箭的不解之缘。
当时,任新民用的火箭燃料是沥青,再加过氯酸钾作为氧化物。但是他得到的过氯酸钾颗粒过大,只能用“土法”,找人用碾子碾细,这算得上是我国第一种固体复合推进剂。
任新民曾任多项航天型号工程总设计师或技术负责人,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属于家常便饭,都需要他分析、判断和决策。他肩负重任,不辱使命,适时果断地做出决策。1982年12月,经过反复研究与论证,任新民制定了解决氢氧发动机缩火问题的改进措施。1984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试验通讯卫星,使用的是长征三号甲火箭,其中三级火箭就使用了氢氧发动机。任新民后来回忆,这次成功,对他来说“算是一件大事完成了”,“因为发射地球同步通讯卫星是比较难的,上面用的氢氧发动机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里程碑和功勋簿上,几乎都能找到任新民的脚印,而这双总是穿着布鞋的脚,几乎从不在第一现场缺席。快80岁的时候,任新民还在爬发射塔架;快90岁的时候,“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每一次发射,他都到场观看;直到95岁高龄时,只要人在北京,他依然参加航天六院11所研究氢氧发动机的每一次试车。
2017年2月12日,中国航天事业的巨星少了一颗。被誉为“航天四老”之一的任新民逝世,享年102岁。2017年2月16日,秉持着任新民生前的“朴素”,为这颗“中国火箭的心脏”而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只持续了不到1小时。没有领导致悼词,没有鲜花的海洋,唯一的环节就是瞻仰遗体。超过2000人赶来现场,队伍绵延上百米,从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一直排到了公墓门口。队伍最前面是老人,有人拄着拐棍,弓着背,满头白发。之后跟着中年人,他们是航天系统的中层干部和如今的领军人物。队伍的最后全是年轻人,像任新民刚刚回国时一样年轻。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