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铮,中国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中国水电事业的当事人,以开发水电、实现西电东送为平生夙愿,主持了中国几十座大坝的设计与建设,为三峡工程倾注了大量心血。
潘家铮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书香之家,这个并不机灵、被父亲称作“呆虫”的孩子,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使他早慧,为他以后阅读汗牛充栋的资料打下基础;读书更使他情感炽热,性格执著,养成了为理想百折不回的精神。
凭借着一目十行的天资,潘家铮勤学苦读自学不辍地考取了高中,顺利完成毕业后,次年报考浙江大学。1950年,他从土木工程系毕业,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水电人,开始触摸一生的梦想:开发水电,造福人民。
他从设计、施工200千瓦的小水电站做起,并进修数学和力学知识,逐步形成独特的设计思想。7年之后,他出任新安江水电站副总工程师,开始具体领导工程设计与施工。
1985年,潘家铮担任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及技术总负责人。“如果三峡工程需要有人献身,我将毫不犹豫地首先报名。我愿意将自己的身躯永远铸在三峡大坝之中。”潘家铮曾无限深情地说。挑起三峡总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的重担后,潘家铮变得忙上加忙。设计审查、科学研究、科学管理、施工技术,工作起来没个白天黑夜。对他来说,时间就是电能,必须捏紧分分秒秒。
在现场质量检查中,年逾古稀的潘家铮从不满足于听汇报,任何疑点都要亲自察看。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已经数次察看过导流底孔的潘家铮,在检查完机组安装质量后,又执意要看一看2号导流底孔过流后的状况。导流底孔在三峡大坝120栈桥下方70米的地方,需沿着垂直的梯子爬上来。潘家铮不要人搀扶,一级级往上攀,回到120栈桥上时,大家这才发现摘下安全帽的他早已大汗淋漓。
为三峡工程呕心沥血,因三峡工程而扬名,但他的足迹远不止于三峡。黄坛口、流溪河、东方、新安江、富春江、乌溪江、锦屏边有他设计的图纸;乌江渡、龚嘴、葛洲坝、凤滩边有他思忖的脚印;龙羊峡、东江、岩滩、二滩边有他的果断决策……潘家铮以这种特殊方式把自己“铸”入了祖国的大江大河。
2012年,潘家铮荣膺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然而此刻85岁的他正与病魔殊死斗争,没能到颁奖现场亲手捧回属于他的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2012年7月13日,潘家铮于北京逝世,享年85岁。他用80多年的人生旅途,把对科学理论的研究、水电建设的实践追求做到了极致;在超过一甲子的岁月里,他把自己全部的忠诚、智慧、汗水洒向祖国的山山水水、洒向利国利民的水利水电事业。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