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失败的萎靡、就任新职的不安、追逐梦想的惶恐、亲友离去的悲痛等这些情景或事件诱发的不良情绪通常被称为心理压力,它悄无声息地存在于我们工作与生活中挤压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然而压力究竟来自何处?又与何有关?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EAP中心专家宋国萍介绍,压力在于我们对事物产生的反应,反应有大有小,一件事情对我们影响的大小,跟当事人过去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如父母的教导、成长的环境、学校的教育等。
压力可能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对我们产生影响,也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干扰我们的身体健康,甚至干涉到我们的行为。宋国萍表示,当一个人处于注意力不集中、很难做决策、容易被激惹等压力状况下时,一些人可能会选择通过某些行为来减压,比如疯狂购物,这是压力对行为的干涉。宋国萍提到,压力对生理健康影响可能会更大。比如压力过大时,会导致皮炎皮疹等一系列的皮肤科疾病增多;也可能会引发心血管疾病,因为经常在压力状况时,会促进产生神经系统兴奋的物质,因而使心血管系统始终处于收缩状态;此外,导致便秘情况也很常见。
压力带来的危害不只是显而易见的,它还改变着大脑。前额叶是大脑中最重要的区域之一,在功能和结构上具有强大的可塑性。这也使得前额叶易受环境的影响。面对压力,前额叶会因刺激引发精神类疾病,但同样也会因刺激逐渐增强抗压技能。面对压力我们应该选择有意识地培养大脑的调节与抗压能力。“外在的压力源很难改变,我们只能改变自己。”宋国萍说,心理学家常用的一种调节方法叫“小量应激成功策略”。也就是经常经历小量的应激,这个小量应激不足以把人打垮,但是可能让他在应激过程中学到应对策略,在不断的应激过程中,他的自我效能感越来越强,然后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
正视压力有助于人们选择合适的调节方式,击破心理障碍。丰富人生经历,接触积极正向的人,科学提高抗压能力。在理性思考的帮助下,将压力变为动力,是享受工作与生活的最优选择。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